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海關總署9月7日發布最新數據,8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88萬億元,同比增長6%。其中,出口1.65萬億元,增長11.6%;進口1.23萬億元,下降0.5%。出口漲幅持續擴大,進口則由上月增長1.6%“轉負”。
整體來看,今年前8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05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0.6%,降幅較前7個月收窄1.1個百分點,接近“轉正”。
外需改善、政策加持,出口增速創5月以來新高
今年5月以來,我國貨物貿易出口不斷擴大,5月-7月,出口分別同比增長1.5%、4.3%、10.4%,至8月,出口實現1.65萬億元,同比增長11.6%。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奐劼認為,自5月份以來,出口增速連續刷新年內新高,反映我國出口已經走出了疫情后最黑暗的時期。出口增長是受到外需持續改善和近期國內多項穩外貿政策出臺的影響。
外需持續改善有多項數據支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繼續走高至49.1%,創1月以來新高,同時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表明外需持續回暖。同時,8月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明顯攀升,一定程度顯示了出口向好。
從海外情況來看,8月以來,雖然海外疫情仍在反復,但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仍處于擴張區間。羅奐劼認為,這說明歐美、日韓和東盟等地區需求不斷。
數據顯示,8月對美國和東盟出口分別同比增長20.0%和12.9%;對日本出口同比下降0.78%,下降幅度進一步收窄;因歐洲部分國家疫情再次出現較大反彈,對歐洲出口同比下降6.5%,跌幅再次擴大。
近期國內多項穩外貿政策的出臺是推動出口增長的另一關鍵因素。
國務院辦公廳8月5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外貿外資面臨復雜嚴峻形勢,在此背景下提出15條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涉及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發展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支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四個方面。
羅奐劼認為,在國內疫情平穩情況下,受到多項政策激勵,我國外貿企業已基本實現復工。3-4月份不少被推遲的訂單也重新上馬,追趕落下的訂單進度。
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 進口增速“轉負”
進口增速則在連續兩月正增長后轉“負”,8月份,中國貨物貿易進口1.23萬億元,下降0.5%;6月、7月分別增長6.2%和1.6%。
分析原因,羅奐劼認為,這是受到近期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影響,壓低了進口增速。
“在中國的進口中,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占比較高,但近期石油、天然氣價格大幅回落,鐵礦石等價格出現下降,大宗商品的價格整體下跌壓低了進口增速,此外農產品(000061,股吧)進口也放緩。”羅奐劼分析。
不過,羅奐劼認為,進口量仍然保持增長,反映出中國經濟在穩步復蘇,需求持續修復。
根據海關統計,鐵礦砂、原油、煤、天然氣和大豆等商品進口均呈現了“量增價跌”的局面。
今年前8個月,中國進口鐵礦砂量增加11%,進口均價下跌0.2%;進口原油量增加12.1%,進口均價下跌30.1%;進口天然氣增加3.3%,進口均價下跌18.1%;進口煤增加0.2%,進口均價下跌8.4%;進口大豆增加15%,進口均價下跌0.4%。
解讀一:中美關系面臨嚴峻局面,對美貿易未來如何?
海外疫情仍在持續,中國對外貿易受到其影響,主要貿易伙伴排序出現變化。今年一季度以來,疫情較為平穩的東盟超過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具體來看,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和日本進出口均保持增長態勢,僅對美國進出口出現下降。
1-8月,中美貿易總值為2.42萬億元,下降0.4%,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2.1%。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1.87萬億元,下降0.5%;自美國進口5493.2億元,增長0.2%;對美貿易順差1.32萬億元,減少0.8%。但從最近3個月來看,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均保持同比上漲,且出口增速不斷加大。
羅奐劼認為,這一方面說明美國的需求有所回暖;另一方面也說明,雖然當前中美關系面臨嚴峻局面,但中國依然以負責的態度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他認為,在疫情和中美關系嚴峻的大背景之下,中美貿易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從出口看,美國需求并不十分穩定,可持續性有待觀察,且若有合適的進口替代國,美國也有可能削減從中國的進口量。從進口看,中國履行經貿協定相對穩定,但由于中美關系嚴峻,在數量和時間方面或許會有所保留。
解讀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中國對外貿易將如何?
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對“新發展格局”有明確闡述: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新發展格局”會為中國對外貿易帶來哪些變化?
從現階段情況分析,羅奐劼認為,雖然海外疫情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中美關系也面臨嚴峻局面,但中國經濟繼續穩步反彈,內需持續修復,海外主要經濟體經濟持續回暖,這使得中國外部需求繼續改善的總體趨勢得以確立,預計進出口將繼續改善。
綜合來看,在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內需復蘇確定性強于外需,對應中國進口可能較出口表現更為積極,貿易順差或有所收窄。
羅奐劼同時表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閉關鎖國”,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該出口的仍然會出口。由于內循環會進一步拉動內需市場,我國的進口力度也會相應加大,從而有利于減少貿易順差。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陳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