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消費市場升級的代表領域,家居行業近日迎來了一場潮流風暴。
9月7日-10日,第46屆中國家博會(上海)(簡稱:中國家博會(上海))在上海虹橋國家會展中心盛大舉行。作為展覽行業“國家隊”和主力軍,本屆展會規模達25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近1000家,堪稱是今年下半年全球規模最大的家居界盛會。
而本屆中國家博會(上海)最大的特色之一是紅星美凱龍等主辦方聯合多方重磅推出了包括(:意思:)設計展、“Design Dream Show當代家居潮流觀念展等在內的“十大特色主題展”,涵蓋家居設計、家居潮流觀念、行業發展趨勢、健康家居、家居文化等多個主題,貫穿全行業全產業鏈。不僅為觀眾帶來了有顏又有料的參展體驗,也帶來了家居消費行業潮流、前沿趨勢。
看點一:設計至上,讓設計回歸本源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國人越來越追求品質生活。從過去的“置家”到如今尋求“質家”,國人在家居消費時對設計、品質的追求與日俱增。各類設計展也依然是今年中國家博會(上海)的重磅亮點之一。
2020年的一場疫情讓世界重啟,也讓匆匆忙碌的國人更有機會停下來感受家居,思考生活。由家居行業龍頭紅星美凱龍主辦的“(:意思:)設計展”以此為契機,將“歸零”作為第六年活動主題,邀請超50個亞洲范圍內的一線家居品牌、學院工作室、獨立設計工作室和媒體工作室,與大眾一同回歸本源,重新思考家具、家居、家與設計展的意義,吸引了眾多與會者參與。
除了(:意思:)設計展之外,今年的“巢代•設計超有趣”設計主題展及Additive Digital Design增材制造數字設計展也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其中,“巢代•設計超有趣”設計主題展以“莫奈的魔幻花園”為主題,融入了家居生活,通過精彩且充滿意義的活動與具有豐富創意的家具用品,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帶來一場印象主義的視覺入侵。而Additive Digital Design以電視機屏幕實時聯動境外工廠的方式給觀眾帶來一場震撼的視覺體驗,展示了新型家具非凡的誕生歷程以及分布式制造的巨大優勢,傳遞獨特而具有開拓性的先鋒設計。
![]() |
![]() |
看點二:體驗為王,多元素跨界融入家居生活
在視覺沖擊之外,本屆中國家博會(上海)還為觀眾帶來了多場立體式體驗特色展。由紅星美凱龍打造的超級IP第五屆Design Dream Show當代家居潮流觀念展上,展會聯合上海時尚之都促進中心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LAB,60多家優質企業聯合參展,將多young的時裝、美食、起居及出行元素融入家居生活,即秀即賣,帶觀眾玩轉FUN生活。
![]() |
![]() |
展會的另一隅,約300平方米的展覽區域內,健康家居體驗空間展打造了符合健康家居標準的各情景展示空間,讓觀眾體驗健康家居空間帶來的美好生活。
![]() |
![]() |
看點三:趨勢洞察,把握新人群、新需求
隨著新的消費人群、新的消費需求的興起,家居行業也在不斷迭代,適應變化。
由于疫情,在家辦公開始被大眾所關注、接受,而這一切可能會徹底改變未來人類的工作場景和模式。因此,今年的辦公生活主題館將以「Home Office @Smart Office」為主題,為大眾呈現一些更經典、更智慧的辦公場景,引發大眾對辦公空間的再度思考。
與此同時,當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家居主力軍,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成了家居行業的新課題。本屆中國家博會(上海)打造了年輕力MAX的家——家居生活及消費趨勢特展,全方位洞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家居消費偏好。
![]() |
![]() |
此外,房地產行業精品展、2020年中國家博會(上海)創新力品牌成果展等特展也為家居行業從業者及消費者帶來行業前沿趨勢洞察。
![]() |
![]() |
看點四: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與家居的創意融合
許多家居品牌正在探索中式家居空間究竟應是什么樣的?在本屆中國家博會(上海)上,作為新晉IP的大觀茶典特色主題展給出一個不錯的樣本。該主題展活動將傳統美學將茶界與家居界巧妙跨界融合,推出“竹林七賢”茶典體驗區與“十八學士圖”茶書房體驗區。在茶空間的設計上,除了中式古典美學的完美表達外,也融合了現代生活需求,獨創出一系列具有現代生活功能性,并帶著濃郁的東方色彩的文化生活空間。
同時,本屆中國家博會(上海)聯合多個品牌精心策劃包括CIFF潮品匯、CIFF藝術家、CIFF創空間和CIFF手作坊在內的四大風格迥異主題文創商店,旨在文創創意為觀眾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奉上一場文化盛宴,讓人們通過文創創意接觸到第一手的品牌文化。
![]() |
![]() |
本屆中國家博會(上海)以“家居虹橋,鏈接未來”為主題,為家居行業呈現一場囊括家居題材全產業鏈、鏈接全球與未來的家居盛宴,助力家居企業尋找和把握家居消費升級下的新機遇。而其中十大特色主題展系統詮釋新的高品質生活方式,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品質生活體驗,每一個展都值得一睹為快!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