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特阿拉伯成為了OPEC的領頭羊,份額占到OPEC產油量的35%。 ]
走過一甲子,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已不再是當年“血氣方剛”的少年。
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五國,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共同宣布創建一個產油國的永久性政府間組織——OPEC。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能源政策和價格,確保國際油價穩定,保障產油國收入。
2020年,OPEC各國協調原計劃在60年后重新聚首巴格達,慶祝這一紀念日。不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這一活動被推遲,使得這一紀念日黯淡了幾分。
在這60年中,OPEC曾經一度壟斷國際油價,不過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其影響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鄒志強表示,OPEC內部的矛盾協調、油價影響力下降和全球能源結構變化,是當前影響OPEC發展的三大原因。
影響力由強轉弱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非殖民化運動興起,第三世界國家紛紛走向了民族獨立。不過,雖然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上獲得了獨立,但由西方國家建立起來的國際經濟秩序卻依然籠罩在這些國家之上,揮之不去。
例如,油價依然是由西方國家說了算,國際石油市場由被稱為“七姐妹”的西方跨國公司主導。為了改變現狀,在1960年,五大產油國成立了OPEC,希望以此奪回作為石油生產國的國家主權資源。
1968年,OPEC發布了“成員國石油政策聲明”,明確強調“所有國家出于本國發展的目的,對其自然資源行使永久主權,該權利不可剝奪”。在此期間,也有更多產油國加入抱團取暖,從1960年五個創始成員國,到1969年成員國數量增長到10個。
進入20世紀70年代,OPEC進入全盛期,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不僅大多數石油工業回歸到其所在國手中,還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油價影響力和控制力。
20世紀80年代,OPEC由強轉弱,市場地位和份額受到沖擊。許多石油消費國在石油危機后尋求石油替代能源,加上北海、墨西哥等非OPEC的產油量上升,國際原油市場供應出現過剩,油價在達到歷史高點后開始走弱。
而21世紀以來,OPEC面臨的挑戰進一步增多。特別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導致OPEC內部因減產而發生爭執,并最終導致沙特和俄羅斯之間的價格大戰。這場產油國之間的內耗戰使得油價幾乎在一夜之間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極大地損傷了產油國的石油收入。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鄒志強表示,當前OPEC發展主要問題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內部的矛盾和沖突,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與其他產油國之間一直存在政策路線之爭,產油國對外政策的不同影響到其能源政策,部分產油國的搭便車做法也削弱了其政策執行力。
其次是全球能源格局不斷發生重大變化,產油國之間爭奪加劇,消費國也更加多元,削弱了OPEC的影響力,不得不與俄羅斯等國組成OPEC+。
最后是全球能源需求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世界經歷較長時期的低油價周期,加之可替代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都影響到其長期影響力。
從對抗走向配合
經過60年的發展,OPEC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當年的“石油夢”,不過回看當初創始五國的命運,卻各不相同。
伊朗和委內瑞拉因為其鷹派的作風,加之內政外交的原因,遭到美國制裁,兩國的產油能力也一落千丈,在OPEC內的地位早已無法與當年相提并論。根據OPEC提供的數據,與2010年的數據相比,2020年伊朗在OPEC的產油份額腰斬至7.5%,而委內瑞拉也從當年近10%跌至如今的2.3%。
沙特阿拉伯成為了OPEC的領頭羊,份額占到OPEC產油量的35%。不過,在油價問題上,沙特早已不再強硬。
赫勒爾(Chakib Khelil)曾經擔任過10年的阿爾及利亞石油部長,并在2001~2008年間擔任OPEC主席,他向媒體表示,特朗普通過沙特來實現他所需要的油價,并且他的愿望得到了滿足。“OPEC真的變了!彼f。
從對抗到配合,OPEC為何變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鄒志強表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OPEC的影響力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可以理解為是其在能源領域的話語權下降,OPEC雖然可以影響油價和國際能源格局,但并不擁有決定性的權力,定價權、技術和通道等方面都不掌握。
“加之產油國安全與外交政策的依附性,美國可以深刻影響很多產油國的能源政策,使得OPEC在能源領域的影響力受到很大制約!编u志強說。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OPEC各國如今之所以愿意妥協,其中一大原因是石油已經沒有原先那么重要了。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