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晨,證券時報的一篇調查報道《雪松信托迷霧:42只產品風控全線裸奔,220億底層資產借道假央企轉移百億巨資》再次將雪松信托推至聚光燈下。
根據報道,證券時報記者歷時一個多月,先后奔赴貴州、廣東、福建、上海、江蘇、江西、海南等省市,對該等應收賬款的債務人進行實地調查走訪,結果發現,債務人幾乎清一色否認該等債務的存在。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雪松信托借道保理通道所受讓的220余億元應收賬款,既無三方確權,也無回款封閉,風控全線處于“裸奔”狀態。幕后融資人甚至拿著完成收款、已經滅失的“應收賬款”,通過保理通道轉讓給雪松信托以獲得融資。
截至目前,雪松信托暫未對媒體的報道做出回應。
根據雪松信托此前披露的信息,截止到2020年8月31日,雪松國際信托已有26個產品,142個期次100%完成兌付;累計為1698余位投資者到期兌付本息58.48億元。雪松信托歷史發行項目均100%兌付。
雪松信托的前身
雪松信托前身為“明天系”旗下的中江信托。中江信托成立于1981年,原名江西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注冊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2012年更名為中江信托。
在雪松控股收購之時,中江信托已是“爆雷王”。中江信托2017年業績斷崖式下跌,凈利潤暴跌9成。2018年,中江信托開始密集“爆雷”,先后踩雷凱迪生態、億陽集團、神霧節能等民企或上市公司,隨后卷入金馬、銀象等政信項目。
在中江信托麻煩纏身之時,雪松控股選擇進入。2018年11月,銀保監會批復同意雪松控股受讓中江信托71.35%股權。2019年6月,中江信托正式更名為雪松信托,注冊資本維持30.05億元不變。
彼時,市場亦頗有爭議和質疑,認為雪松借助中江信托自融等。
220億應收的模式
首先,借用國有股東的信用,民營股東占小股,但是小股操盤。
通過這種模式,具有了國資的名頭,民營企業還能獨自操盤。在之后的產品推介時,有極好的增信效果。而在國資端,自身沒有真實出錢,風險也能夠隔離,還能收取不少費用。
其次,應收賬款底層的債務人主要是國企。多數屬于國企占大股、民企占小股的子公司。
那這些國企為什么要配合合作呢?
原因是這些國企及其子公司,為了做大流水,方便去獲取流貸,通通開始大規模做貿易。對于信托來說,拿到了底層資產。對國企來說,拿到了流水。
國企有什么風險嗎?
其實完全沒有。因為應收賬款是沒有確權的,也沒有真實的貿易合同,也沒有發票。這也是為什么,調查記者和民營股東聊天時,民營股東要求脫光身子在澡堂里裸聊的原因。這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
對于爆款文章的疑問
其實,在這里是有很多疑問的:
1、雪松信托供應鏈系列項目已經暫停好幾個月了,已經沒有投資人認購了,這時候曝光已經不能阻止投資人“進坑”,只能徒增焦慮和恐慌!那為什么要選擇在即將兌付的時點,而不在項目發行的時候曝光?
2、根據文章所說,“歷時一個多月,先后奔赴貴州、廣東、福建、上海、江蘇、江西、海南等省市,對該等應收賬款的債務人進行實地調查”,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調查,只為在項目即將兌付的時候曝光一下?如此高成本投入,沒有其他目的?
3、大多數投資人在認購雪松信托供應鏈項目時,都是基于雪松信托解決中江信托遺留問題的壯舉,沖著雪松信托品牌去買的,賭雪松信托剛剛拿到牌照1-2年內不會出問題。雪松信托供應鏈項目的情況、資金用來做什么的,買的時候心里有數嗎?
4、雪松信托現在發行的項目都是100%按時兌付,包括被曝光的供應鏈項目,原本220億的供應鏈項目,已經兌付了一半以上,只剩一小半還沒到期,曝光正常兌付的項目意義何在?是希望接下來到期的投資人不能兌付嗎?為何不等全部兌付完再曝光?
現在,雪松信托發行的項目都是有明確標的的,本次曝光對雪松信托的新項目募集會產生影響。以雪松信托的以往作風,應該會出個公告或某某高管出來答記者問,出來澄清一下的。
現在,最受影響的是投資人了,微信群都炸鍋了!處于焦慮、恐慌狀態的有三類投資人,按恐慌等級排名如下:
一級恐慌:認購了雪松信托非供應鏈項目的投資人。
他們想法是:雪松信托真的垮了,我的正常項目會不會跟著遭殃?
二級恐慌:認購了雪松信托供應鏈項目投資人。
他們想法是:我們的還沒兌付,媒體就跳出來曝光,項目都暫停發行了,有意義嗎?是不是敲詐雪松不成才曝光的?不考慮考慮存續投資人的兌付情況嗎?會不會真的要爆雷?剛剛從中江的坑里跳出來又要進雪松的坑嗎?我還在四川信托的坑呢,怎么這么多坑?……此處還有很多想法,不一一列舉。
三級恐慌:老中江信托三年期到期還沒兌付的投資人。
他們想法是:雪松信托自己的供應鏈項目優先度肯定在我們前面,雪松爆雷了誰來給我們兌付呀?我們要不要再去維權,要求雪松早點解決?
目前的焦點應該在雪松信托的信譽上,能不能兌付取決于雪松信托,不是應收賬款或文心保理這些看似核心實則旁枝末節的東西上。雪松信托如果有能力、有意愿去兌付,都能兌。雪松被媒體“即將爆雷”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