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寅茹
[ 截至2019年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為1157.0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1%。 ]
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產業鏈被攪得天翻地覆。
自今年3月以來,日本政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推出的舉措中,就包括為日企調整產業鏈提供補貼。在截至7月已經結束的兩輪申請中,有超過1700家企業總計申請了價值1.76萬億日元(約合168億美元)的補貼。
對于日企此輪調整產業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經濟外交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姜躍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過去日本對華實施的“中國+1”戰略的繼續和升級。所謂“中國+1”戰略,是指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投資布局,還需在中國之外選擇一個投資場所,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不過,姜躍春認為,截至目前,此次日企因疫情調整產業鏈,對于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微乎其微,“一方面,轉移的日企數量與在華布局的日企相比少之甚少;另一方面,各種數據也顯示,日企不會輕易離開中國這個大市場”。
9月上旬最新發布的《日本經濟藍皮書:日本經濟與中日經貿關系研究報告(2020)》(下稱“藍皮書”)稱,隨著中國國內消費市場規模擴大,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定位發生轉變,中日貿易來往也趨于多元化。
中日經貿合作韌性依舊
日企調整產業鏈,姜躍春表示,可認為是“中國+1”戰略的2.0版,“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因為過去的‘中國+1’,更多以企業為主導;而這次是政府作為‘緊急經濟對策’的一部分正式實施,也就是說政府采取了主導姿態。同時,在多邊層面,日本政府正積極推進所謂日印澳之間的‘產業鏈聯盟倡議’。”
盡管如此,姜躍春認為,在政策的具體操作上,日本政府還是比較謹慎的,首批從中國撤離的日本企業,多為涉及醫療、健康和衛生領域的公司。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北京代表處所長堂之上武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澄清道,所謂的“1700家企業”,并非僅指從中國搬離的日企,“日本政府出臺的政策,并不僅僅針對撤出的問題,還涵蓋日資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或者在日本重建生產基地的情況,這些企業都是政府提供補貼的對象。”
新聞發言人高峰9月初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日兩國相互支持和幫助,面對疫情沖擊,中日經貿合作體現出較強韌性。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日本累計對華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為1157.0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1%,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同時,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中的服務業投資增多,投資領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今年1~7月,中日雙邊貿易額比上年同期下降2.2%,降幅比1~6月收窄0.7個百分點,單月進出口額自3月以來恢復增長態勢。此外,2019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超過3100億美元。至此,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事實證明,此前曾離開中國市場到東南亞發展的日企,也未必會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日企對中國市場定位的轉變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日本企業對華投資仍然呈上升勢頭。8月底,本田公司宣布,將把在英國生產的主力車型“思域”的部分產能,搬遷回日本國內,而這是本田在歐洲的唯一工廠。但是,在中國市場,即便是疫情也沒能阻擋日企對中國市場加碼注資。本田在“放棄”歐洲市場的同時,7月底與中國新能源電池企業寧德時代(300750,股吧)達成了合作關系,雙方欲在新能源電池方面進行合作。
再結合此前同為日本車企的豐田,把自動駕駛的研發中心設在中國,姜躍春認為,“總體來講,日本這種撤離對于中日經貿關系的影響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說是短期的”。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認為中國具有投資潛力的日本制造業企業中,60.8%的企業認為有潛力的理由在于中國現有的市場規模,56.3%的企業看好未來中國市場的成長性。同時,隨著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日本企業在餐飲娛樂、物流運輸、連鎖超市、旅游住宿等服務業領域,也不斷開拓中國市場。
藍皮書認為,日本對中國市場的定位,已經逐漸從加工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向消費中心轉移。從數據來看,中日雙邊貿易有可能會減少,因為一部分供應鏈不再通過國家間的貿易完成,但是中日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不會因此減弱。
面對疫情催生的全球產業鏈重塑,姜躍春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也需要多元化經營,而且還要注意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轉型,“科技引導、創新發展,始終應該是我們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不斷調整我們自己的產品結構、出口結構,實現產業的不斷優化和升級,才是中國維持世界制造大國、貿易大國的必要途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