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女排精神不是“唯冠軍論”,不是常贏,女排精神是不服輸。
《奪冠》復映定檔當天,導演陳可辛發了一條朋友圈:“1月19日,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1個月,沒想到首映后經歷了更煎熬的7個月……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
9月25日,《奪冠》全國公映,拉開了國慶檔的帷幕。但它已比原定的上映日期遲了整整8個月。好在《奪冠》并沒有辜負觀眾的期待,上映以來票房“奪冠”,在電影評分平臺也獲得不錯的口碑。
拼搏、奮斗、不認輸……大部分國人對中國女排與女排精神并不陌生,在當下的中國,又該如何闡釋女排精神?《奪冠》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時代坐標中的女排精神
《奪冠》以三個歷史階段反映中國女排40年來的發展,分別是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6年里約奧運會。
電影從1979年開始講起,彼時中國女排在漳州排球基地備戰第三屆女排世界杯。那時,美國已開始用計算機研究我們的戰術和運動員,而整個中國總共也沒幾臺計算機——體育競技場外,姑娘們面臨的是技術鴻溝;而女排姑娘們先天的身體條件,也比不上歐美女排。那時候的中國女排只能靠吃苦,苦練、硬練,拿命去練。
一個冠軍為什么如此重要?答案當然不只在賽場上。
經濟建設方興未艾,剛剛打開大門的中國,太需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存在;而改革開放的中國,也需要一種精神激發起全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熱情。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里,中國女排不辱使命地拿下第三屆女排世界杯冠軍,并開啟了五連冠的傳奇。
1981年,媒體首次提出“向女排姑娘學習,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揚女排精神,振興中華”。從此,女排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拼搏、團結協作、永不服輸精神,振奮了一代中國人。
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昔日中國女排的最大功臣郎平已成美國女排主教練,中美女排更是在半決賽遭遇了狹路相逢的戲劇一幕,而中國女排惜敗。電影呈現了郎平的左右為難。作為中國女排曾經的一員,作為中國人,她私心希望中國女排獲勝;但作為一個職業教練,她又必須全力幫助美國隊去贏。
雖然郎平的選擇并不被一些國人所理解,但電影還是對其選擇表示支持。這彰顯的是對職業體育人的尊重和理解,彰顯的也是女排精神的開放與包容——愛國主義與職業體育并不沖突。
時代的坐標來到2013年,郎平重新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電影也經由黃渤飾演的功勛教練之口,說出社會上的質疑:當下的中國還需要女排,還需要女排精神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然而我們也應認識到,女排精神之所以傳承至今、歷久彌新,是因其不僅能鼓舞人,更是總能從時代發展里汲取精華。
女排精神與“成為自己”不沖突
電影中一再講到,20世紀80年代,女排姑娘什么都沒有,要贏只能“拿命去拼”。也正是那一代女排姑娘,那一代無數中國人篳路藍縷的奮斗,才有了今時今日強大自信、在世界備受矚目的中國。
我們不能忘卻女排姑娘們的付出和犧牲。比如郎平,頭部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完好的;在美國旅居階段,郎平甚至有殘疾人證件。而郎平成為主教練后,首先就是給女排姑娘們“減壓”,不僅給姑娘們配備了完備的體能師、康復師團隊,也放棄了過去那種透支身體和精神的訓練方法。
郎平的執教思路是科學與人性,讓姑娘們去玩、去休息,甚至談戀愛。而電影要借此傳達一種更為開明的體育觀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并不相悖,并且當二者匯合反而可能激發出更大能量。
贏得冠軍固然重要,但這并非比賽的唯一價值;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固然重要,但更要成為優秀的人。至此,《奪冠》也傳達出了對女排精神新的理解:女排精神不是“唯冠軍論”,不是常贏,而是不服輸。
無論時間怎么變化,女排精神的內核永遠不會變。但就像電影中郎平說的,“曾經一位外國記者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么這么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我說,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價值。”
正因為今天的我們內心愈發強大了,所以我們不再宣揚“唯冠軍論”,我們對個體的價值有了更多的尊重,給了個人更多選擇的權利和自我實現的機會。這是與時俱進的體育觀念,這也是女排精神與時代中國相互滋養、花繁葉茂的結果。
□陳子非(媒體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