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網易財經、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產經新聞報社聯合主辦的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于9月25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全球共破局》。
出席本屆論壇的嘉賓有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克雷默、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華夏幸福(600340,股吧)研究院院長顧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英國駐滬總領事胡克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金刻羽、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等。
網易傳媒副總裁田華在致辭環節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帶來了巨大沖擊,大到政府,小到企業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如何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時代重塑自己角色的課題。“在全球化總趨勢不變,全球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做到防控疫情和恢復經濟發展的雙平衡?如何有效與全球攜手共克時艱,使經濟在不確定性中保持確定性的增長?我們有非常非常多的問號,又希望收獲有價值的探討!
全球共破局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認為,“2020全球共破局”,破局之一是要破解控制疫情和復蘇經濟的難局,二是要破解逆全球化的僵局,三是全球與共,這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折騰,才能再回到合作共贏。
在具體談到破解逆全球化僵局的問題時,樓繼偉指出,全球化在給所有國家帶來紅利的同時,也有副作用,比如傳統就業機會的轉移和收入分配的改變,這種轉變有利于大型跨國公司和資本,不利于發達國家中低收入者的就業,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一個結果是民粹主義的興起,反對全球化。對于如何應對,樓繼偉認為,一方面是共同改進全球化的規則,使得全球化的紅利更為均衡、公平、合理的分配,另一個是眼睛向內,推進結構性改革,減少副作用。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成為本次論壇上繞不開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疫情之后全球的金融體系面臨著一個難字,困難重重,爆發之后各國都制定了經濟政策應對疫情的沖擊。另一方面,全球變局使得全球的金融體系推進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周延禮認為,以高水平的金融開放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來應對全球金融變局,是我們要深刻思考和把握的問題。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行長鄭之杰表示,今年以來為對沖疫情影響,金融業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前8個月社會融資規模累計新增26.1萬億,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為實體經濟恢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8月末,銀行業不良貸款率21.14%,較年初上升0.12個百分點,風險暴露有滯后性,未來不良貸款壓力大,金融風險不容忽視,未來金融在繼續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六保六穩的同時,要兼顧眼前的問題,有效防控風險,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表示,盡管中國第一步抗疫比較成功,但現在似乎還有明顯的重新抬頭的機會,也就是說疫情可能沒有完全過去。還需要我們準備下一步的措施,特別是吸取上一輪的經驗,朱云來認為生活必需品的基礎供應的保障體系要能做的更好,一旦需要重新再封閉、重新再隔離的時候,至少減少一些后顧之憂。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金刻羽認為,整個全球貿易鏈很關鍵的是之前講效率,這次疫情發生以后,大家考慮的不僅僅是效率,原來產業鏈要最優化,現在考慮更多的肯定是分秒不誤、有備無患。
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透露,目前疫情對巴西帶來的最大挑戰是服務業,現在還是要保持隔離、社交距離,所以服務業方面所帶來的降幅要比其他行業都陡峭,而且這個恢復也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現在寄希望于疫苗,雖然說已經看到的一些恢復,但是現實情況仍然是非常的嚴峻,需要更多的解決經濟問題。
英國駐滬總領事胡克定在講到英國抗疫的問題時透露,目前主要關注點是保護就業,所以政府設立了就業中心或者項目、支持自就業的群體,或者促進創業,或者是做一些政策上的調整,同時推進項目一直持續到明年。對失業群體,政府提供一定資助,同時在稅務等方面,給予很多幫助和支持,比如損失比較慘重的領域或者產業,如旅游行業、酒店行業等等,政府采取減免增值稅,或者提供其他的刺激政策或者措施,促進他們度過這段艱難時刻,另外,針對中小企業提供稅務減免的優惠措施,針對員工也提供稅減免等等。
除了疫情之外,嘉賓們也對當前熱議的數字經濟及城鎮化發展發表看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指出,隨著數據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資產化絕對是趨勢。他強調,在處理數據資產特別是會計上或者金融市場上更要注重,當沒有資本化、沒有形成會計上的資產的時候,要更加注重數據信息的披露。
屠光紹一直呼吁對數據的披露特別是新經濟和數據有關的公司。他以螞蟻金服為例,必須要披露它的數據的具體情況,因為數據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資源,給螞蟻金服帶來收益很重要的一塊資源,現在在會計制度上不能把它確定為資產,希望它能更多的披露數據的信息。
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在談到城鎮化問題時分享了三個觀點。第一,都市圈是中國未來城鎮化主體形態,未來會形成超級都市圈、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獨立城市化地區的空間形態;第二,在數字經濟時代,北方地區應該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同時推動實施更高層面國家的環渤海的戰略;最后,中國的都市圈進階之路用創新尖峰加上產業高地的空間范式,來提高整體競爭力。
抗擊疫情 醫療衛生服務成全球焦點
新冠疫情的爆發,公共衛生與疫苗研發成為全球討論的熱點話題。北京大學國發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表示,如果新冠病毒明年、后年再來,有必要考慮對不同年齡的患者進行不同的處理方式,服務方式,而不是統一的放在大醫院進行救治,因為這會擠兌醫療資源,會占用重癥患者和年齡高的人需要醫療服務的資源。劉國恩認為,資源服務的利用更有效,如果可以精準的處理這些患者,這就是所謂的科學抗疫、精準抗疫。
在談到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問題時,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邁克爾•克雷默表示,如果我們能夠成功的研發,世界經濟將會充分開放。在這期間全世界損失將會超過12萬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能夠早一個月結束疫情,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社會效益。即使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講,投資疫苗的經濟利用也是非常充分的,雖然有風險疫苗可能會失敗,但是仍然需要以政府的力量來支持疫苗的研發。
比爾及梅琳•蓋茨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馬克•蘇斯曼表示,全球共同抗疫之下,為最短時間下研發出對新冠肺炎有用的疫苗,疫苗研發方面的技術創新、全球新冠疫苗供應的公平性、全球合作抗疫共享解決方案的重要性,都成為了阻止這次“全球大流行”所帶來的災難性影響至關重要且必須遵守的部分,整個世界需要攜起手來,共同應對這場考驗。
復星醫藥(600196,股吧)董事長陳啟宇表示,回顧疫情,再看人類抗擊疫情無非是為了要更好生存、生活,從古至今,人類平均壽命的提高可以看作是醫療健康水平的象征。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我們看到壽命差不多40歲,在這個之后首先是疫苗,然后是麻醉藥,可以做各種手術,抗生素可以解決很多感染問題。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包括腫瘤、腦中風、心血管等等,這些問題解決了以后,我們又怎么解決抗衰老的問題?這要通過臨床、生命科學、大數據、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區塊鏈等等各種方法來體現。
中國經濟正強勁復蘇
對于當前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發展問題,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企業家以及行業研究者各抒己見。
對于中國今年經濟增長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現在我們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判斷,一般來講是2%-2.5%,大部分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今年可能是2%,但是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根據已知的就業彈性,可以算出來,要想完成900萬新增就業目標的話,經濟增長速度至少應該是3%-4%,也就是說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只有2%的話,是無法完成創造900新增工作崗位這個目標。余永定指出,要想使經濟增長速度高一些,就必要看到消費增長、投資和進出口有相當的增長的勢頭。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談到中國經濟問題時提出,從大國演進角度、用戰略視角看現在的經濟發展的階段以及我們在面臨的最大結構性挑戰,大家講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本身理論來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自然邏輯的延展,只是疫情之下或者疫情之后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變化,讓這個問題變得比較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了。事實上,這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認為,未來十年之內,中國的科技實力將繼續趕超美國,短期是非常樂觀的,但長期來講中美科技取決于兩個因素,從美國角度來看是不是能夠繼續保持一種開放,吸引全球人才移民這種方式,從中國角度來講中國能否有更多的孩子,這是中國在未來科技競爭中的一個關鍵因素。
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所長何基報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前景作出展望,他表示,資本市場開放引進來、走出去會進一步加大力度,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會朝著國際化的方向堅定的走下去,財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上13大類產品目前我們有6大類,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及上市公司質量等進一步提升。
興業證券(601377,股吧)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憶東表示,中國是率先進行經濟復蘇的國家,我們對于疫情控制得最好,而且在沒有疫苗情況下,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固定資產投資等反映出中國從三季度以來經濟健康復蘇,而且是溫和、健康、可持續。
上海重陽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慶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最早受到影響,最早應對、最早控制住,后續中國經濟的表現也是最亮眼的,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中國經濟會強勁復蘇。
長江商學院大型企業治理與創新管理實踐教授、原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閉幕演講環節表示,中國有幾項獨有的優勢。首先是中國是有完整的統一14億人口的國家,市場效率超過他國,交易成本小很多。特別是進入以數字經濟和智慧化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經濟時,人口基數成了新經濟增長的最基礎要素。
其次,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最完整的產業鏈的國家,這是整個全球人類工業體系和產業鏈中是唯一的;谶@一點,外資企業絕不會脫離中國市場。
傅成玉還指出,中國既看到自己的優勢又看到構圖,既對外開放又不斷改自己的構圖,這是當今非常獨特的,比如自貿區的部署、進博會的舉辦、海南自貿港,這些布局在未來都會發揮重大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