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94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文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胡文艷
正文
9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三季度(總第90次)例會在北京召開。針對會議內容(見表1),我們認為傳遞出的貨幣政策信號如下:
一、對四季度流動性總量不必悲觀
判斷邏輯如下:其一,從會議對貨幣政策總量的表述看,相比二季度例會,刪去了“堅持總量政策適度”內容,同時延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表述,反映出央行對流動性總量目標的管控或邊際有所放松。其二,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看,國內外經濟修復斜率放緩,也不支持貨幣政策繼續收緊。如受海外疫情二次爆發影響,9月份美歐綜合PMI指數均較上月下降,顯示其經濟活動已有所放緩,本次會議也強調“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表明央行對海外疫情和經濟不確定性提高,拖累國內經濟修復節奏的擔憂有所增加。其三,從近期央行實施的貨幣政策操作看,流動性投放已經在增加。如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貨幣政策先后經歷了1-4月份的“加大對沖階段”和5-8月份的“邊際收緊”階段,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隨著貨幣政策的調整呈“先下后上”走勢(見圖1)。但9月份以來,央行通過MLF和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流動性的力度明顯加大(見圖1),國內貨幣政策或已進入流動性凈增加的新階段。
二、價格方面:降息難現,加快金融讓利降成本
對于貨幣政策利率方面的表述,會議新增“綜合施策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和“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內容,意味著下一階段貨幣政策需著力打通的堵點之一,是繼續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對于如何發力降成本,我們認為可以主要關注兩點:
一是四季度降息依舊難現。直接下調MLF政策利率,可有效降低LPR利率,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降息同時也容易加大房價上漲風險,不利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或仍得不償失。二是加快金融讓利,仍是降低企業貸款利率和綜合融資成本的主要抓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今年要實現金融讓利1.5萬億,1-7月已完成為企業減負共計8700億元,剩余的6000多億元,央行發言人在8月25日的吹風會上指出,會在當前利率水平下通過疏通利率傳導,推動貸款利率略有下降,并落實好各項已出臺的政策來實現。因此,預計未來銀行將進一步壓降貸款利率與LPR利差,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同時繼續減免服務收費、落實好已出臺優惠信貸政策,也是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的重要手段。
三、結構方面:強調精準導向,嚴控資金流向
對于結構性貨幣政策,本次會議著墨較多,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新增“精準導向”表述;二是提出兩個“確保”、一個“切實”,如“確保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切實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放比例”;三是新增“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內容。針對上述變化,我們認為下一階段貨幣政策著力打通的另一堵點,將是嚴控資金流向,加大對制造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同時嚴防資金漏損進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
會議強調嚴控資金流向背后,根本原因在于前期資金漏損情況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待提升。一是國內樓市供需兩旺,流向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增加較多,如國內住宅銷售和房地產投資已分別連續4個月和2個月雙位數增長,且直接從流入樓市的資金看,居民中長期貸款也已連續三個月保持同比多增1000億元以上;二是企業用于金融投資的資金增加較多,大量資金進入金融市場。如從利潤數據來看,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資收益增速高達29%,占利潤的比重升至12%,較去年同期提高近4個百分點(見圖2)。三是制造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恢復偏慢,表明用于上述兩項活動的資金仍不足。如8月份國內制造業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降幅均仍逾8%,且從非金融企業活期存款增速看,年內改善的力度也有限(見圖3)。
資金漏損大量進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短期將擠占制造業投資和消費需求,拖累經濟修復節奏,長期內會加劇金融與實體的背離程度、加大金融風險,與會議提出的“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背道而馳。因此,無論從短期的“六穩”、“六保”目標,還是從長期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趨勢看,注重貨幣精準導向均已迫在眉睫。
四、會議主要內容及對比
關注“明察宏觀”
識別二維碼
免 責 聲 明|
本微信號推送報告由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提供,僅供本公司員工和客戶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本公司當然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提供信息來源于公開資料,本公司對該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證。
本報告所載信息僅反映本公司初次公開發布該報告時的判斷,我司保留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補充、更正和修訂相關信息的權利,報告閱讀者應當自行關注相關的更新或修改。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報告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報告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報告作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報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所有表述是基于分析師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我司和分析師本人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報告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如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刊發,需注明出處為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本公司對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