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20年是造車新勢力的生死之年,但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生與死質疑的造車新勢力們,最近似乎集體進入了高光時刻。蔚來、小鵬和理想先后赴美上市;威馬獲得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單輪融資;哪吒汽車的C輪融資也傳來進展,天際汽車不甘落后,透露了融資消息和上市計劃。然而,能放出來的自然是好消息,更多的品牌在無聲無息間失去了說話的機會。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造車新勢力企業數量僅40家左右,已倒閉的超過六成。
“創業之途猶未可知。每一個全新的起點,也是下一場決勝的賽點。”近日,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向公司內部下發了一封“威馬家書”,就對當前車市環境、威馬現階段取得的成就和挑戰作了剖析,并且著重表達了對于百億融資后的“冷思考“。
在經歷了近幾年造車新勢力融資從狂熱追逐,到資本退潮,再到信心重燃后,沈暉愈發認為,只有善用融資,精益化管理資本,才能立足長遠,體現企業的最大價值。“我們要敬畏投資人給的每一分錢,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堅持精細化運營。”沈暉在“家書”中說到。
一場活下去、活得好的戰役怎么打?
在我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初期,造車新勢力大量涌現,巔峰時期多達400余家。在經歷“騙補”風波國家加大監管力度后,造車新勢力在一輪“初篩”后僅剩下2018年的52家。2019年在資本看空,融資退潮后,能夠實現量產交付的新勢力僅剩10家,2020年的疫情洗禮讓賽麟、博郡、拜騰等一眾具備一定人才、規模和聲量的造車新勢力相繼“落馬”,造車新勢力的洗牌進入新一輪“淘沙”。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20年1-7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零售39.98萬輛,其中造車新勢力品牌銷量占比上升至14.3%,蔚來、理想、威馬、小鵬四家第一梯隊本土造車新勢力已基本壟斷造車新勢力的銷量,占比近八成,市場集中度極高,梯隊分化現象加劇。近日德意志銀行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中,更是將這四家頭部企業稱為“新造車四小龍”。
而支撐這些頭部造車新勢力可持續發展的是其融資能力與研發投入的持續性。從目前的發展格局看,資金、資源和技術在“后融資時代”正向頭部高度聚攏。
沈暉表示: 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在沒有自我造血能力前,融資就是企業的生命線,只有對投資人的每一分錢心生敬畏,通過精細化的運營管理,才能在百死一生的造車淘汰賽中覓得生機。
“威馬每年會根據現金、增長、毛利率為正等核心指標,制定年度預算和未來三年的滾動預算,以應對市場變化。”在談及精細化管理之道時,沈暉告訴記者,“尤其是我們所處的新能源領域,盡管大方向一定會持續向好,但還是要做好遇到短期問題的準備,比如此次疫情,公司的預算就是從月度開始滾動。”
資本加注,研發依舊是重點投入方向
對于如何充分利用投資者的資本,威馬也是有成熟的考慮的。不久前,威馬就已宣布在未來3-5年內,將重點投資進行新款產品的研發,可見威馬是將投資者的每一分錢放在刀刃上,利用研發技術之刃去切新能源汽車,甚至是傳統燃油車市場的蛋糕。
今年7月,威馬汽車全球研發中心正式落戶四川成都,投資額超過55億元,成為威馬全球化研發戰略的“科技大本營”。威馬全球研發中心將成為四川省首個大型新能源乘用車研發機構,乃至中國西部地區最具實力、專注于新能源智能汽車的發展集群。
作為造車企業,大家都知道對于智能技術的研發投入是大勢所趨,也正因為如此,小鵬、蔚來以及理想都紛紛砸重金進行智能技術的研發。與“造概念”相比,肉眼可見的科技實力更易得到市場的認可。在2019全球獨角獸500強榜單上,威馬汽車就成為“四小龍”里估值最高者。除了依靠爆款車型取得的市場份額加分外,背后的技術沉淀功不可沒。早在創業之初,威馬汽車就是除特斯拉外唯一自建整車工廠與電池包工廠的頭部新勢力,手握工廠電池自產和全產業鏈自控的能力。如今,威馬還攜手“最強盟友”——高通、百度、紫光、芯鑫等科技巨頭技術協同,深度融合,以相同的價值取向和對智能汽車的前瞻能力,協同推進智能汽車發展。
據介紹,未來3-5年,威馬汽車將在全球匯聚3000名頂級工程師,將前瞻技術快速用于主流價位的量產產品和服務,制造出符合中國用戶需求和中國實際路況,具備萬物互聯(Everything Connected)能力的未來智能出行終端,形成“人-車-環境” 相互融合的智能科技生態圈。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