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當晚,央視《焦點訪談》播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系列節目。作為深圳企業家代表,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徐少春,在央視鏡頭前講述了自己的創業故事。
(徐少春接受《焦點訪談》采訪)
砥礪四十載,小小漁村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列,成為首屈一指的創新之城、夢想之城,孕育出了一批優秀企業。本期《焦點訪談》,將鏡頭對準了在深圳開創一番事業的企業家們。
“在深圳當時下了火車,我就感受到一種新鮮的、很洋派的氛圍撲面而來。”1993年,徐少春獨一人來到深圳創業,如今,他一手創辦的金蝶集團,已經是全國最大的企業云服務和管理軟件公司。
據徐少春回憶,1988年,他碩士畢業后被分配到山東省稅務局。這是一份讓很多人羨慕的工作,但20多歲的他內心卻有著一顆創業的種子。
“在會計電腦化領域里頭,我應該是全國最早一批學習的專業人士,”徐少春說,“我很想開發一個軟件,幫助千家萬戶的企業。”
和當時許多中國人一樣,徐少春覺得深圳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也許能實現他的夢想。再加上,深圳發布了一個關于鼓勵民間科技人員創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文件,當徐少春看到這個文件,就下定了決心。他很快辭掉工作來到深圳,打算創辦一家電腦會計軟件公司。
回憶起深圳“初印象”,徐少春形容,那時候感覺到的是“一切都在建設,一切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氛圍”。當時,他在深圳人才大市場擺了一個攤,在那里招人,周圍人山人海。他感嘆:“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優秀人才都涌到深圳,這就是一片創新的沃土。”
由于深圳特區鼓勵創業的政策,徐少春的公司很順利地成立了。他借錢在電腦市場買了一些散件,自己組裝了第一臺286電腦,就開始了創業。
那時的深圳,被許多人形容為“遍地都是機會,就看你有沒有發現的眼睛”。徐少春敏銳地捕捉到了機會——1990年,深圳作為試點城市開始試行會計改革,外資企業需要由外幣記帳變成人民幣記帳,于是徐少春很快推出一款可以轉化幣種記賬的財務軟件,賺到了第一桶金。
公司發展走上正軌以后,徐少春卻遭遇了一大重挫。1995年,公司兩位重要干將辭職,隨后在市場上開發出一套幾乎和金蝶產品一模一樣的軟件,這對金蝶公司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當時,知識產權保護對中國人來說還很陌生,但深圳已經是全國第一批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城市。徐少春找到專家幫忙鑒定,隨后又一紙訴狀遞到了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廳。據他回憶,當時廳長接到案子以后非常重視,幾次開庭后,他打贏了官司。“這也是我們深圳保護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很成功的實踐,幫助我度過了這個難關。”
在深圳創業27年,徐少春感慨:深圳始終在不斷適應新形勢、完善各種制度,而對創業者來說,這種突破自我、尋求創新的精神同樣重要。
在金蝶的成長之路上,突破創新的精神貫穿始終。2014年5月,徐少春砸掉筆記本,宣布從今以后人們不需要筆記本電腦,憑一部手機就可以移動辦公;2014年的8月,徐少春又砸掉客戶服務器,他說,未來企業不需要服務器,通過云端數據中心就能進行訪問,金蝶也由企業管理軟件向云服務轉型。隨后幾年里,金蝶一路破舊立新,用新的思維、技術和產品服務,顛覆舊有的模式。而今,金蝶集團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企業云服務和管理軟件公司,服務于全國逾850萬家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為企業在大變革時代的成長構建“數字戰斗力”。
回顧與深圳共同成長的歲月,徐少春說:“只有不斷地顛覆自己,我們才能有更多的創新,我想這就是深圳。”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