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晨晨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始終致力于減貧脫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成就。
截至2019年底,全國97%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順利脫貧,7年間,減貧9300多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前所未有、世所罕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今年全面脫貧目標完成后,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貧困規模大幅縮小 生活條件持續改善
坐落于湖南省湘西州的十八洞村,有著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曾經,這里“地無三尺平,多是斗笠丘”,人均耕地不足0.83畝。作為典型的貧困村,2013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
正是在這一年的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改變發生了。村里的路越修越寬,吸引了許多游客慕名觀光,種植獼猴桃的效益也越來越好。外出打工的村民少了,家門口就能找到好工作。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了14668元。
這是中國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縮影。2012年到2019年,湖南全省貧困人口從767萬人減少至19.9萬人,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92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同一時期,我國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由5086萬人減少到32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7.5%下降到1.1%。截至2019年底,西部地區90%以上的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
減貧的背后,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
扶貧攻堅進入深水區,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從結構上看,深度貧困地區大都是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群眾,是越來越難啃的硬骨頭。
此后,多省先后發布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農村水、路、電、信、房、灶、廁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衛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國支持貧困地區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建設了約9.6萬公里硬化路,完成約45.8萬公里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支持貧困地區改造建設了1.69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5.25萬公里普通國道,打通了多條“斷頭路”和“瓶頸”路段,貧困地區縣城基本實現二級及以上公路覆蓋。中央還安排296.06億元工程建設和39.6億元維修養護資金,重點對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予以傾斜支持,特別是對貧困地區所在的22個中西部省份,中央投資占比90%以上。
織密穩定脫貧的政策網絡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減貧扶貧,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在“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下,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綜合推進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等政策措施,發揮多層次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貧困家庭義務教育和基本醫療、困難群眾住房得到有效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2013年起全國對近1億的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這個工作量是極其巨大的。但是它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扶持誰’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底氣說,貧困人口一個不落下。”
“十三五”期間,我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全國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顯示,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
“產業扶貧是管根本、管長遠的舉措。”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說,“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政策力度最大的扶貧舉措。”
據統計,目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已初步形成。“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實現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涌現出涼山花椒、怒江草果、臨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區青稞牦牛等一批特色品牌。
雖然在收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但中央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奪取全面勝利。截至2020年6月底,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2020年已外出務工281.47萬人,是去年外出務工人數的110.61%。除西藏外,其他24個省份2020年已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人數全部超過去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進度明顯加快。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