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個“相對貧困村”該如何脫貧,脫貧后如何繼續發展經濟,仍是巨大的難題。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作 者丨李果
編 輯丨李博
箭塔村并沒有箭塔。
這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與雅安市交界處的小村落里,只有半座矗立了一千多年的“蠻塔子”——這被文物專家考證為唐代的印度式佛塔,經年累月,風吹日曬,又經歷幾次地震,原本七層佛塔僅剩四層。
在千年的時光里,蠻塔子看著村里面無數代人繁衍生息,日夜耕作。但近十余年來,離開箭塔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個小村落也成為成都市為數不多的“相對貧困村”。而它的旁邊,是吸引了多位文化人常駐的明月村。
當箭塔村還在為發展方向犯愁時,明月村的窯火燒得正歡,迎來送往無數游客在這個網紅村打卡。
原本在箭塔村作為扶貧干部工作的伍茂源有些不服氣,箭塔村有趣的可太多啦!他把箭塔村故事講給許多人聽,講到最后,干脆辭掉成都市政協的職務,選擇留在箭塔村去實現這個夢想,推動一個村子往前走。
年豬祭背后的村民協作
2016年,成都市推行第三輪第二批精準扶貧幫扶,彼時還是成都市政協公職人員的伍茂源被派駐箭塔村擔任第一書記。
盡管箭塔村沒有箭塔,但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漢墓、南北朝邛瓷、唐佛塔、宋代鑄幣廠、明驛井、清代大型水利工程遺址,千年文明,一村盡收。
箭塔村淵源何來,歷史如何變遷,似乎沒有村民能說得清,這些散落在鄉間的歷史遺跡,與箭塔村一樣被埋沒在時代浪潮中。
禮失而求諸野,在扶貧的兩年時間里,伍茂源用腳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他去考證每一處古跡,和村中老人交談。最后,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都寫進去,寫成6萬字的“箭塔村志”,并結集出版。
“這讓很多村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生于斯長于斯的箭塔村,有如此豐富的歷史。”伍茂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不過,這個“相對貧困村”該如何脫貧,脫貧后如何繼續發展經濟,仍是巨大的難題。
“鄉村振興所提到的五個振興中,外界多談及產業與文化振興,但在箭塔村五年的實踐中我認為‘組織振興’才是關鍵。”伍茂源說。
中國有成千上萬個村莊,不是所有村莊的天然條件都能夠吸引大項目、大資金的青睞。因此,絕大部分村莊只有加大內部信息流動,累積村莊內部的社會資本、貨幣資本、智力資本,實現以鄉村內生動力為核心的振興戰略,才能推動產業與文化的振興。
但現實情況是,農村長期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使得農業的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村民沒有群體性組織協作的經驗。
把村民們聯合起來,培育他們的組織性,是既能讓鄉村和工商文明接軌,又能保護和傳承鄉村社會結構的方式。但村民之間所建立的信任關系,并不能通過嚴肅的工作來完成,這需要一場不分尊卑老幼的活動。
箭塔村村民們沿襲至今的祭祀豬神菩薩的活動——“年豬祭”成為一個契機。
箭塔村“年豬祭”
圖 / 箭塔村綜合服務監管平臺
2016年底,伍茂源與當時的村書記高永強商議,把過去以家庭為單位的年豬祭活動擴大成全村合辦。這個提議出乎意料地獲得了全村的支持,在旁邊的明月村發展越來越好之時,這個正在為脫掉“相對貧困村”帽子而努力的村落,把“年豬祭”活動看作是“全村的希望”。
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個從來沒有舉辦過大型活動的村子,在2016年底的“年豬祭”活動中吸引了1000余人參加。
“這給了本地村民很大的啟發,原來以為要依靠新村民去推動鄉村的發展,但結果依靠本村村民就做到了。”伍茂源說。
“年豬祭”在游客們看來是一場民俗活動,但卻成為了當地村民的精神豐碑,至今已經成為箭塔村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節日。這也喚醒了村民們的“公民意識”,以往慣于松散的村民們,展現了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在每年活動舉辦前,村民們各司其職,合力推進。
第一屆“年豬祭”吸引了1000余人參加,2017年達到2000人,2018年增加到3000人,2019年末的那場活動則達到5000人。
2017年初,伍茂源辭去工作,專注在箭塔村進行社區營造。他認為,在箭塔村的所有工作都需要導向一個結果,那就是在鄉村中建立更緊密的社會關聯度。無論是年豬祭還是修村志,都是為了增強村民的聯系程度。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推動了城市商業的興盛,鄉村亦是如此。
這一點亦符合成都市在城鄉社區治理上的總體要求。2017年9月,成都市出臺“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意見,堅持“還權、賦能、歸位”的核心理念,推動城鄉社區治理機制改革。
伍茂源對此的解讀是,社區組織關系能夠更好地實現多元協商的民主基層自治,減輕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負擔。在鄉村振興的實際工作中,一個村干部往往需要面對幾百個村民,村中瑣事頗多,若不能實現基層自治,則工作壓力巨大。
作家、漆藝家紛紛入駐
“幾年時間,箭塔村村民的顯著變化是,大家再也不是過去等靠要的狀態。”伍茂源說,“箭塔村在成都最偏遠之處,以前大家認為這個村要發展起來,必須依靠一家大公司,但現在發現靠自身的團結協作也會有機遇出現。”
伍茂源早已把自己看作箭塔村的一分子,“你到箭塔村,就是到我們家,我有責任和義務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客人面前。”
整個村莊的變化很顯著,2017年4月,箭塔村的第一家民宿開業,現在這個小村莊已有5家民宿。
2017年底,箭塔村成功地退出了相對貧困村。那年,村里的人均收入增加到了1.7萬多元,2019年將超過2.5萬元。
不斷更新和發展的箭塔村,吸引著老村民的回歸、新村民的加入。
在箭塔村臨河的地方,住著被當地村民稱為盧老師的作家盧樹盈。見到盧樹盈時,她是典型的農家女打扮,剛從田里耕作回來,褲腿上帶著泥土,熱情地為來客泡茶。
盧樹盈在箭塔村有一棟頗具日式風格的小樓,樓外有樹林,門口是河流。她白日耕作,夜晚書寫。箭塔村的風和月,都變成美好的文字。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因此被吸引到她的小樓里,來客時,盧樹盈便換下農衣,著裝整潔地向聽眾講述村中軼事與她寫下的戲劇、童話故事。
作為川西林盤之地,箭塔村仍保有野生漆樹林,這吸引了成都漆器制作技藝傳承人小魚來到村里創辦漆悅軒漆藝館。
村中不閉戶,伍茂源認為這是最有鄉土情懷的地方。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那天,小魚去成都辦事,家中大門亦是大開,兩只黑狗見客人來熱情搖尾巴,漆悅軒的院內處處有文藝風格。
“小魚來這里并非求財,而是認為箭塔村適合她的藝術創作,因此才留了下來。”伍茂源說,“箭塔村如今形成了很好的創業氛圍,特別能吸引青年人才的到來。”
2020年國慶中秋的8天長假里,箭塔村連續舉行了8天活動,有漆悅軒的柴燒茶具掃金花紋制作,有起源于盛唐時期的蒲江幺妹燈藝術入門學習,甚至村中的老中醫家也舉行了養生月餅的體驗課。
如今,箭塔村有了10個正在孵化的創業項目,包括文創、民宿、餐廳等。
2020年9月7日晚上8點半,伍茂源組織了一場“箭塔村美學夜話”,對箭塔村非遺節的方案及箭塔村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他特意拍了一張照片發到朋友圈,上面寫著:“一個村總要往前走。”
更多扶貧相關報道,
請點擊圖片看專題系列報道:
本期編輯 陳思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