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較二季度3.2%進一步擴張。
中國經濟V形復蘇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由于消費者擺脫了冠狀病毒的警惕,中國的經濟復蘇在第三季度加速了,但是整體增長未能達到預期。
周一官方數據顯示,7月至9月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4.9%,低于根據金融信息數據庫Wind Information匯編的平均估計——第三季度GDP增長5.2%。
中國經濟V形復蘇(圖源:CNBC)
西太平洋(601099,股吧)銀行(Westpac)亞洲宏觀戰略負責人Frances Cheung表示,第三季度GDP的反彈沒有預期的那么強勁,但仍同比增長了4.9%。9月的數據超出了預期,表明第三季度末的勢頭有所回升……勢頭的回升是廣泛的,這預示著第四季度的前景良好。
除了經濟總量增速轉正,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還有這些主要指標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上半年為下降1.3%;
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36530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3.1%;
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上半年為下降1.3%。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表示,三季度大部分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實現由負轉正,例如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由負轉正等。劉愛華認為,這表明中國經濟復蘇走在世界前列。
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8小時。
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圖源:FX168)
劉愛華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還是在下降的,這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需求沖擊導致的。但從趨勢上來看,目前中國零售已經走出疫情帶來的深度沖擊,慢慢處于恢復中,線上消費在保持快速增長同時,線下消費也在恢復過程中。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第三季度出現了消費復蘇的跡象。中國9月零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3.3%,高于8月的0.5%的增幅,并創下了自2019年12月以來的最快增速。
消費回升,中國經濟復蘇加快(截圖自路透社)
新加坡黑石投資學院亞太首席投資策略師本·鮑威爾表示,這進一步證明了中國經濟的V型復蘇。中國在今年的前三個季度有所增長,因此完全彌補了上半年由于該病毒而造成的損失。今天的數據進一步證明了復蘇正在擴大和深化。
鮑威爾認為,強勁或高于預期的零售額數據表明,消費者正在重新獲得對其就業狀況的信心。這個數據是令人鼓舞的,支持了我們的說法,即中國繼續復蘇,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未來幾個季度繼續下去。
IMF:2020年中國預計增長1.9%
近期IMF發布了新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中國將是今年唯一正增長主要經濟體。
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2020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1.9%(GDP總量達到15.22萬億美元),再度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速最高者。
IMF預測,2020年發達經濟體GDP將萎縮5.8%,其中,美國經濟將萎縮4.3%,日本經濟將萎縮5.3%,英國經濟將萎縮9.8%。歐元區經濟將萎縮8.3%,歐元區中的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經濟將分別萎縮6.0%、9.8%、10.6%、12.8%。
20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將萎縮3.3%,其中,印度經濟將萎縮10.3%,俄羅斯經濟將萎縮4.1%,巴西經濟將萎縮5.8%,南非經濟將萎縮8.0%。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相較6月份預測上調了0.9個百分點,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大幅反彈至8.2%。
上述增長預測意味著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今明兩年將出現巨大的負產出缺口和高失業率。IMF強調,中國經濟復蘇快于預期,中國將是2020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
報告顯示,中國2020年的產出預計將超過2019年水平。除中國之外,其他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產出預計到2021年都將低于2019年水平。相比制造業帶動的經濟體,更多依賴服務業的國家,以及石油出口國將經歷更為疲軟的復蘇。
IMF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面對不同的收入前景,這一趨勢預計將進一步加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中國)2020年至2021年人均收入累計增長率預計將低于發達經濟體。到2021年底,除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相對于新冠肺炎疫情前預測的產出損失為-8.1%,遠高于發達經濟體-4.7%的產出損失。
IMF還強調,由于疫情仍在繼續擴散,復蘇能否實現還不確定。一些地區本已較好控制了當地疫情,但此后疫情再度加劇。這些地區因而暫停了經濟重啟進程,再次實施了定向封閉措施。
隨著北半球氣溫逐漸下降,美國新冠病毒新增感染病例再一次上升。worldometers數據顯示,美國上周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總數增加了至少5%,平均每日新增病例約5.5萬例,較一周前增加了16%以上。
衛生專家普遍認為,進入秋季會讓疫情防控變得更加棘手。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福奇表示,即將到來的流感季節可能使美國應疫情應對工作復雜化,美國30多個州的新冠病毒陽性檢測率都“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歐洲二次疫情愈演愈烈,新增病例數量急劇上升,疊加各國紛紛采取了限制人員流動的抗疫措施,歐洲經濟復蘇的腳步或將被大大拖緩。
最新數據顯示,包括27個歐盟成員國和英國在內,歐洲上周平均每天新增感染病例約9.7萬例,較此前一周增加了44%。經人口因素調整過后,從七天平均數據來看,歐洲每百萬人新增187例感染病例,已超過美國的每百萬人新增162例。
自上周六開始,巴黎和其他八個法國主要城市再次實行持續四周的宵禁。這也就意味著,除非有特殊情況,這些城市的居民將不允許在此期間外出,除醫院、藥店等以外的公共場所也都將關閉。
同樣在上周六,英國倫敦也已被列入新冠肺炎疫情“高”等級地區,這也意味著將實施更為嚴格的封鎖措施。同時,意大利也正在考慮重新啟動封鎖措施,這一輪封鎖將可能比春季的封鎖更為嚴格。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圖源:法新社)
當地時間18日,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組織的一次小組討論會上警告稱,歐洲新一輪防疫限制措施將給經濟復蘇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印度訂單回流中國
相較于歐美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中國經濟能夠保持活力,得益于最早從疫情泥沼中脫身,并持續控制住疫情。
由于中國最先管控國內疫情,然后快速有序恢復供應鏈產能。在四月至五月全球疫情大爆發后,中國成為全球范圍內少有的、能夠提供可靠產能的國家。
香港《南華早報》10月17日報道,服裝和紡織訂單正在從印度轉移,中國的生產線正在接手生產。
“作為一家以內貿為主的商家,上一次我們接觸到印度的訂單,還是四五年前的事了。”河北高陽榮天紡織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王歡表示,9月以來其外貿訂單暴增,做工廠20年的他還沒有遇到過這么火爆的行情。
在中國制造業中心廣東省的肇慶市,為海外某知名品牌供貨的一家內衣廠的高管表示,由于在今年4月和5月沒有任何訂單,該廠曾經裁員。但到了8月和9月,隨著疫情在亞洲其他國家繼續蔓延,國外訂單開始回流。
“下個月,我們將收到一個為歐盟市場生產80萬套內衣的訂單”,這位高管說,“下個月我們會非常忙,眼下為了完成訂單我們正在招聘工人。這個品牌已有一段時間沒下訂單了。”
浙江金華的家紡工廠橫崗家紡接到了國際品牌ZARA的訂單——幾十萬條桌布,這占到今年以來該公司總產量的60%,接單后其營業額比去年同期暴漲了5倍。“這些桌布之前都是在印度生產的,沒想到ZARA會來,以前不敢想,從沒見過這么多訂單。”橫崗家紡總經理舒介武說。
上述三家家紡工廠負責人均表示,為保障完成印度訂單,已新開了生產線,擴充兩至數倍的員工,每天加班加點連夜生產。
時裝采購專業人士夏爾馬表示,印度的疫情封鎖措施已嚴重影響了圣誕季訂單的交付。通常情況下,這些訂單需要在11月份送達買家,以便在12月上架銷售。“所以,客戶們將這些訂單轉移到中國等國家,當地既有面料可用又能迅速生產成衣。”
印度新冠病毒感染者已超過730萬人,僅次于美國。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陳經表示,訂單的轉移與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是緊密相關的,印度的生產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干擾,疫情在短期內很難結束。
陳經表示,更為重要的是海外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在建立了穩定的生產流程之后,沒有特殊原因,就不會斷然進行變化。一旦轉移到中國來,就將維持一段時間,哪怕印度生產商表示可以重新接單,切換也將是個緩慢的過程。
孟加拉國服裝工人受沖擊(圖源:CNBC)
無獨有偶,印度鄰國孟加拉國也在遭受同樣影響。據CNBC報道,孟加拉國服裝制造商和出口商協會(BGMEA)估計,新冠疫情對1150家工廠產生了直接影響,這些工廠報告取消訂單價值31.8億美元。
面對這次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中國的供應鏈體系證明了自身的韌性與彈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0月13日公布的數據,2020年1~9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15156.7億元,增長12.2%,其中紡織品的表現尤為突出,增長了37.5%。
今年9月份,中國進出口總額30663億元,同比增長10.0%;出口16620億元,增長8.7%;進口14043億元,增長11.6%。前三季度,中國貨物出口127103億元,增長1.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目前,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愈發突顯,今年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7.5%,三季度以人民幣計價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總值均創下季度歷史新高。
要知道,這是在全球貿易急劇萎縮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世界貿易組織10月6日發布《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報告稱,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萎縮9.2%。
“外貿整體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在全球需求萎縮、全球防疫與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中國外貿逐月改善,展現出口的韌性。”光大銀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稱。
事實上,從宏觀經濟前瞻指標——中國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也能看出進出口雙雙在好轉。9月官方制造業PMI創半年高點,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均為年內首次升至榮枯線上方;非制造業PMI創近七年最高位。
分析人士表示,三季度進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預計中國四季度外貿增速略趨緩,但有望保持較高景氣度。主要是外貿韌性足,國內工業產能基本恢復疫情前水平,而且受季節因素影響,四季度全球進入傳統需求“旺季”,而且對抗疫物資、電子產品、家電等商品需求仍較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FX168。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