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20日,由南京市江北新區管理委員會、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管理辦公室、投中信息主辦,南京市江北新區財政局、南京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江蘇省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公司承辦,投中疌孚、投中網協辦的,以“新金融、新科技、新江北”為主題的“2020中國投資年會?投資人峰會”在南京市江北新區拉開帷幕。憑借投中信息在中國股權投資和創新經濟領域的強大影響力,峰會吸引了國內資本端和產業端的頭部資源集聚南京市江北新區,打造資本高地,助推產業騰飛。
會上,著名財經專家賈康就“世界經濟新格局下的中國產業經濟未來之路”這一議題發表主題演講,以下為賈康演講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如何認識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參加年會和峰會。我作為研究者談一下世界經濟新格局下的中國產業經濟未來之路。
中國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成長為總量全球第二的最大新興市場經濟體,是人口和經濟體量排第一的發展中國家,“全球化”進程中與其他經濟體的關系應理解為中國進一步尋求“和平崛起”的現代化偉大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合作競爭”關系,也必然帶有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大國博弈”的鮮明特征。
中國和世界其他經濟的互動,應該是一種合作競爭關系,現階段中美雙邊關系的局面,讓我們感受到了復雜嚴峻形勢之下,這種世界經濟格局演變中間的大國博弈的鮮明特征需要進一步的來把握。
人類社會是在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等綜合促成的近代——現代的“全球化”,于近年由于種種因素促成了其逆流的洶涌。當下,中國面對的形勢相當嚴峻,領導人稱之為“百年未有之變局”,逆全球化在新冠疫情發生后出現“升級版”,人們憂心忡忡之下,已在議論“新冷戰”和“局部熱戰”,甚至“核戰”……國際形勢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在中國本土比較成功的控制住了基本局面,現在聽到最新的數據,1-9月份經濟增長為正,1-9月份經濟正增長0.7%,三季度增長3.8%,美國、歐洲的疫情一波又一波,什么時候能被控制住還是未知數,俄羅斯、巴西、印度等“金磚國家”都受到經濟社會嚴重損害,將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深遠的影響,這些事情我們必須密切觀察。
復雜嚴峻形勢下中國的戰略思路、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
時代主題沒有變。是不是由于看到中美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明顯惡化,回不到從前了?那么就已經改變了鄧小平當年80年代明確表述的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呢?我有一些作為研究者從學術的視角上的分析,借這個機會向各位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如果我們排除一些社會撕裂氛圍中的一些觀點,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基本因素是什么?這些年致力于努力發展的供給側的新供給經濟學理論創新框架,特別強調人類看得見摸得著的創新都是發生在供給側,人作為脫離動物界以后最高等的、有智慧的生物是集成社會,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一定有社會成員的需求。需求在不斷的上升,要過更美好的生活,回應這個需求,原生動力的最有價值的是什么呢?是生產基因主體在供給側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這個供給對需求的響應形成的經濟循環,支撐了整個社會的生活,這種反應需求的有效供給能力其實就是生產力,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生產力是最基本的決定人類生產關系的本源,最基本盤的因素。
跟著信息技術的突破,我們現在叫信息革命的時代、新經濟的時代,這種共享經濟已經形成了大潮流,仍然和當年孫中山先生看的一樣,在實際的經濟交往中間,大家必須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之前在談走出去,到了中美貿易戰的時候,馬斯克卻能大膽出手,到中國的上海跟市長簽約,建全球最大規模的外商投資單體工廠,單量投資是500億人民幣以上,一年多的時間內,源源不斷的從生產線上生產出了特斯拉電動車。在中美關系不穩定的情況下,共享經濟還會繼續發展,更加穩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一個產業鏈。
世界格局的演變
下面談一下供給側的創新為什么沒有熱戰。人類社會到了工業革命,發展到了利益沖突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次大戰只相隔20年左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70多年了,為什么沒有第三次世界大戰?
供給側創新造成了核武器在二戰尾巴上的應用,告訴了全世界,這個殺傷力非同小可。這種核戰爭的前景,人類社會必須千方百計的避免,實際運行過程中,是冷戰雙方各自發展核武器以后,反而形成了核威懾的戰略平衡,誰都輕易不敢動了。中國在傳統體制下,高水平的戰略決策就是肋緊褲帶也搞兩彈一星。
兩個供給側創新,一個正面的共享經濟,一個制約方面的核威懾,就決定了鄧小平當年說的一句話,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實踐檢驗真理,我們從邏輯上來講,前面論證了正反兩方面的基本因素,就必須維持社會繼續生存,繼續發展造成的和平與發展,由于有實際的客觀的因素所帶來的成為大概率事件,第三次世界大戰成為極小事件。
70多年走過以后,實際的基本共識雖然摩擦矛盾不斷,但是人類社會仍然可以延續著把第三次世界大戰壓制為極小概率事件的進程。這就是我們的基本認識。當然,我們要千方百計的注意,不要有局部的摩擦,擴大事態。
鄧小平的判斷實際上具備深遠的意義,他以當時說起來沒有多少震撼力的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否定了過去所持的戰爭革命的戰略判斷原點,否定了戰爭和革命時代的戰略原點判斷,所以我們可以順勢明確的樹立一百年不動搖的經濟建設為中心黨的基本路線。現在我們有前面的基本判斷以后,發展是硬道理,緊緊抓住不放,就是在這個軌道上。
現在的基本戰略思路就應該由誰戰勝誰轉變為積極打造人類鳴冤共同體,我們要做最充分的思想準備,應對意料不到的驚濤駭浪,但是要爭取和平發展和平崛起。
當下經濟方面最穩定的基石是2019年12月14日,階段性的貿易協定的達成,到現在為止,有這么多的中美之間的不良時間,但是可以觀察到雙方都非常審慎的處理所達成的貿易談判成果,這個成果沒有被雙方提出任何否定意見。現在還是要特別看中美共享產業鏈的基本盤,脫鉤談何容易。現在中國的外貿發展比意料的要好,其中繼續在跟美國做交易。雙方都有膽識的企業家盯著對方的市場,該出手時就出手,投資完全脫開不可能。
在經濟基本面生產力的布局上共享一個產業鏈,在整個的交往中間,我們一定要保持住一個絕不脫鉤的基本態度,這個態度外交部已經很明朗。美國是頭號強國,手上的牌比我們多,我們必須承認,跟美國的博弈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有意識的不跟著美國的節奏走,不按它的招數,它出一招我們回應一招,這反而表現出來了美國的一些手段達不到原來的效果。現在的態度我認為是非常好的去接近當年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范。現在外交口要趨利避害,努力交朋友,努力體現大國的姿態。
今年中國全年正增長已成定局,至少在2%以上,美國全年負增長已成定局,至少負3%以上。有人看到美國負增長6%、甚至10%,老大老二之間的總量差距在這一年繼續明顯縮小,這是我們應該走的和平發展之路。在一些尖端的核心技術方面,美國也逼出了中國必須自己完成鳳凰涅槃式的新型舉國體制的突破。比如說芯片,已經把高端的芯片全面施壓,華為落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狀態,我們沒有別的路可走。我參加他們的會議,我現在是他們的參政議政專家庫的特別專家,明確提出要借鑒過去的經驗,就是要走新型舉國體制的做法。
盯著這個舉國體制2.0版,協調全國可能幾千個團隊,下決心,日日緊盯,走三五年,更長一點時間也不怕,把我們高端芯片的公關做到成功的境界,這些事情是外面逼著中國人不得不做的。
我聽到現在江北新區在這方面也有雄心壯志,一定要加入在最高端突破美國已經形成的局部脫鉤的格局,使中國在芯片高端核心技術方面上升到前所未有的一線境界。
我們因為有了越來越有信心的開放之路,我們在全球貿易份額中間的占比,從2000年當時中國是很低的,排在十幾位之外,走到了2017年,明顯的超過美國,是全球貿易出口額排名中間的第一名,這個態勢還會延續。
中國的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
中國的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方面,在美國主導的去中國化的全球化,美國仍然在全球化,它希望把去中國化加進去,它從而維護它的老大地位,我們要冷靜沉著的應對,不跟著它的節奏走。提出三大要領:
一是雙邊博弈中,有理有利有節,明白自己綜合實力的弱勢,繼續爭取“斗而不破”;
二是多邊博弈中,努力“求同存異”、反制美國,歐、亞、非、南美等,“一帶一路”+“全球聯合抗疫”;
三是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從全球產業鏈上的“中間水平”在5-10年內向高水平升級(“微笑曲線”上把自己中端的位置推升為左右兩端),這要依靠全面改革為龍頭的攻堅克難,繼續“革自己的命”、“解放生產力”,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打造現代化經濟體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而實現“新的兩步走”。
如果處理的好,我們繼續在全球共享一個產業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間,控制住和美國斗而不破的過程,中美之間的差距會繼續縮小。
把這些做一個簡單的勾畫之后,還是要重溫鄧小平的話,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掌握要領方面善于守拙,決不當頭,還要韜光養晦,中國要繼續和平發展,繼續縮小跟美國的距離。
我們基本的認識,就是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要千方百計在準備應對最困難局面的同時,要避免滑入新冷戰,延續中國的和平崛起。
中國產業經濟未來之路
談談中國產業經濟未來之路方面的基本思路。中國總體的產業發展水平現在比上不足,美、歐、日在我們前面,技術水平比我們高,我們有相對優勢,可以把自己的中等中高水平的產品做的比他們便宜,所以我們仍然有市場份額。
我們后邊是越南、柬埔寨、老撾、孟加拉更欠發達的經濟體,他們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便宜,越來越比中國顯現出來他們的比較優勢,逼得我們的珠三角開始必須騰籠換鳥,這跟當年發達國家產能往中國流入一個道理。
勞動力低廉的優勢,注定要更快的喪失掉。現在綜合的產業形成的供應鏈能力明顯比他們高,我們有一個和他們相比之下的相對優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一定市場份額,對應著的中等水平的中國的比較優勢還能維持多長時間?一些專家認為,還有五年,頂多八到十年的窗口期,我想的更嚴重一點,要在未來的五年,十四五規劃期間之內,努力的把我們產業鏈上的水平向上去接近高端,現在已經不說中國制造2025的雄心壯志,2025是一直看到2035,制造業要走到中高水平以后,爭取2035年進入制造業強國。
現在中國在產業鏈上的中等水平還是我們在所謂微笑曲線方面,一般情況下是在中部,左邊比較高端的,形成創意而成功的打造品牌,這種情況一般在外國人手里,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發展了加工和制造能力,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工廠,我們的產能做的大多是中間的事,比如富士康的廠區從深圳遷到了鄭州,鄭州的廠區我看過,高峰時期幾十萬人在廠區里面,三班倒生產蘋果手機,蘋果手機有大量的售后服務,增值服務,各種各樣的附屬品,它的品牌營銷售后服務一輪一輪新產品的推出又是高收益。以蘋果手機為例,中國代表的自己所處的地位要有清醒的認識,什么時候可以有自己叫得響的品牌的手機,占領更加的市場份額,更多的產能不是給人家代工,而是做左右高端業的中國人手里的活,這是我們的前景。
本來華為有這個態勢了,現在高端芯片被人卡住脖子了,我們就得以舉國體制做突破性的公關。比如說全球的玩具多少年前80%以上在東莞生產,供應全世界。中國本土有什么叫得響的玩具品牌嗎?孩子們都愛玩的芭比娃娃,它的具體特征高端都在外國人的手上。我們在中國產業升級方面要努力的尋求突破,把我們的實際位置推到高端上。
新技術革命上的新經濟、新金融,包括江北新區有雄心的芯片、基因工程、生物醫藥等等都要引領潮流,新基建要支持新經濟產業的引領。新基建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的支撐。中央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系列的文件,特別強調新基建和老基建不是排斥的,是要緊緊聯結在一起的。
時間關系,這些初步的不成熟的看法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