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程維妙)企業法人、具有營利特性等,是傳統融資中對公借款人的“標配”,不過這一標準近期獲得突破。記者10月20日從央行深圳中心支行獲悉,擁有600余名正式在冊社工成員的深圳市龍崗區至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下稱“至誠社工中心”),獲得了500萬元信用貸款。深圳由此實現非營利社工組織的融資難題破局,這也是今年金融創新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一個案例。
至誠社工中心是一家社工組織,主要為各級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提供服務,收入來源為政府采購社工服務項目付費。疫情發生以來,至誠社工中心第一時間組織社工無償參與抗疫工作,導致中心原企業社區、禁毒精防、衛生健康等服務項目進度延緩,項目回款推后,出現現金流緊張、工資發放壓力等問題。
“我們已與多家商業銀行聯系過貸款事宜,商業銀行反饋企業貸款主體必須為企業法人,而我們是非營利社會組織,不符合貸款政策。非營利特性也使商業銀行擔心我們是否有可靠償債資金來源。再解決不了資金問題,我們600多名社工的就業和生計就瀕臨困境。”在央行深圳中心支行今年6月開啟的“深入社區政銀企對接”實地走訪中,至誠社工中心財務總監甘樂天說出他們的難處。
對此,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先后組織不同銀行與至誠社工中心進行5次對接,最終交行深圳分行以政府采購貸風控模式切入,在4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批,給予至誠社工中心500萬元信用貸款。還本付息方面,至誠社工中心主要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年度項目金額超過5400萬元,令還本付息有保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