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一直說高風險,高收益。沒想到現在低收益也存在高風險!
一個預期收益率4.1%的理財產品,竟能達到50%的虧損。
這個風險真是一點都不比炒股低。
怎么回事呢?
最近,工商銀行(601398,股吧)代銷,鵬華基金子公司鵬華資產作為管理人的理財產品“鵬華聚鑫1號-25號資管計劃產品”竟然全線違約。
這款產品收益只有4.1%、封閉期是6個月、投資門檻是100萬起。總規模超40億。
這款產品是在工行這樣的宇宙第一行在賣的,鵬華這個大基金公司做資管。兩個這么大的機構一起管理。
現在居然出現20億的虧損!
按理說這是一款低收益,低流動性的理財產品,安全性應該挺高的,然而,居然造成無法兌付,太意外了。
這件事已經很明顯了,理財產品踩雷沒有按時兌付的債券,導致資金不能按時回籠無法兌付給投資者。
買了這個產品的人這下倒霉了!
之前給大家說過,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因為投資了債券,但是今年債券價格下跌, 導致不少人買的理財產品是虧的,但是這種債券跌的一般不多,最差也就虧個3%。
因此,即使再怎么加杠桿也不可能撬出這么高的虧損。
就像之前招行代銷的“季季開1號”, 虧損也就是在4%左右。
而如今這個產品居然能虧損50%,不可思議!
雖然兩個機構都一直不肯透露產品的底層資產是什么,但很多人都看出來應該是重倉了“海航債”。
這就難怪了啊。
2019年海航的資產負債率高達72.07%,再疊加上疫情影響,凈資產收益率是負。
這就肯定沒法還了。
而這個理財產品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發車的,那時候入手海航債,難道鵬華是一棒蠢驢嗎?
肯定不是! 不難發現,海航最大的債主是正是本次事件的主角之一——工行。
而這次踩雷的“13海航債”債權代理人,也是中國工商銀行海口新華支行。
這里面是否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暗箱操作,這個只能留給你細品。
今年4月份的時候,“13海航債“的就召開臨時會議表決債券延期兌付的問題,結果是,延期兌付一年。
而這次工行給出的答復,也是先兌付50%,剩下的延期兌付一年。
這個也太巧了。
說到底,還是工行為了處置這個資產債務,使的一個手段罷了。
今年也不知怎么了,那些財大氣粗的商業銀行接連出事。
先是中行原油寶,后來還有招行的季季開,還有這次工行這件事。
第一個的產品本身比較特殊,就不說了。
后面兩個屬于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保本收益,雖說資管新規之后,銀行理財打破了剛性兌付,但是信仰還是在的,大家普遍還是覺得銀行理財產品比較靠譜。
然而,央視報道過,截至6月28日,居然一共有391只理財產品凈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
這個波及范圍可不小,不少人被忽悠買了這些銀行產品的,只怕都是負收益。
而今年不斷出現虧損, 是為何呢?
你要明白,這些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都是債券產品,而今年債券產品波動不斷,在之前的文章也跟大家詳細解讀過。
驚呆我了!連銀行理財都開始虧錢!
接連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大家要清晰的認識到一個點,銀行理財再也不是過去的銀行理財了,銀行的客戶經理跟你推銷產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畢竟很多產品都不是銀行的,都是銀行代銷而言。
以前商業銀行是有壟斷意義存在的,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后來互聯網金融崛起,螞蟻金服,理財通等等平臺的沖擊之下,他們也要想辦法提高收益率,而提高收益率的代價就是提高了風險。
所以,給大家的建議是,做投資,絕不能偷懶:
首先,絕不能盲目的迷信大機構,看看之前P2P多少國有資管,或者大集團旗下的平臺還不是說雷就雷。
其次,大家買理財產品要擦亮眼睛,一定要看清楚這些產品的底層資產和投資方式不要盲目。
也要看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按風險由低到高會被分為五個級別。
R1一般是國債,存款這些,這個是非常安全,不用擔心,保證本金。
R2和R3一般會有債券,信托,混合基金,這個已經不保本了。
R4 已經開始投資股票,黃金這些,R5還投資期貨期權,風險就比較高了。
當前我們建議大家做一些權益類的投資,特別是基金,未來的投資越來越是專業化的事情了,普通散戶想賺錢真的更難,這個是個大趨勢。
另外,我們建議要做分散投資,降低風險。保險一定要配置好,不要"裸奔"。基金可以買一些,之前給大家講過好多次基金了,風險承受力低的就定投指數就好,股票這玩意,就根據自己的能力買吧。
如果你搞不懂的,那就少投或者不要投, 把握不準的,給我們留下言多問一句。
投資界有句至理名言: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不懂不做應是任何一筆投資遵循的原則。
說句題外話,今年這個行情下,保險產品真的很香,至少安全有保障,即使保險公司垮臺了,也有銀保監會接管然后給其他保險公司繼續承包。
所以有投資需求的可以考慮年金這種產品(參考我們之前的介紹):
年金理財是什么?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櫻桃小財女。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