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深圳并沒有如一些人預期的那樣迎來“擴容”。
關于困擾深圳的發展空間問題,從近期的改革文件精神來看,一方面中央希望深圳向內挖潛,提高空間資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深圳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調合作。
深圳的發展空間問題并非近年才出現,早在2004年,深圳就提出了“四個難以為繼”——土地、空間難以為繼;能源、水資源難以為繼;實現萬億GDP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而城市空間已經不堪人口重負,難以為繼;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
正是在空間資源相對不足的制約下,深圳的土地財政依賴度較低,倒逼著深圳靠創新驅動走出了一條新路。據深圳發改委介紹,2019年深圳是中國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的城市,也是萬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最低的大城市,更是中國空氣質量最好的特大城市之一。
在新的發展時期,深圳需要繼續發揮這一成功經驗,并且以當前的經濟體量,深圳有能力也有責任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發展。
近期發布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也為深圳區域協調發展做出了指示:要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協調合作,建立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的改革聯動機制,實現協同對接,充分發揮制度整體效能。
在大灣區、都市圈內“擴容”
10月18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就如何推動深圳綜合改革試點落地見效等情況,邀請相關部委及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在發布會上解讀稱,這次實施方案賦予深圳市更大的土地審批自主權,實際上放的是改革的權,不是擴張的權,是為改革提供更大的改革空間,而不是城市建設的規模。
與此同時,莊少勤指出,中央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深圳市放在更大的新發展格局中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形成區域開放式、網絡化、多中心、集約型的發展格局。深圳市就可以在開放的背景下,不僅用好自己的資源,也可以充分協同區域資源,使未來的發展空間得到更有力支撐。
關于空間“擴張”的問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所長劉國宏表示,深圳為什么可以實現較高的經濟密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的轄區只有這么大,要想獲得發展,需要在一畝三分地上不斷創新。中央不給深圳擴區,有利于深圳繼續發揮過去成功的經驗。
另一方面,中央的政策文件講的是“協調合作”,要通過市場邏輯、市場機制來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
劉國宏繼而表示,深圳要對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起到帶動作用,與其他城市進一步融合,而不是深圳自身獲得更多的資源,與其他城市之間變得“割裂”。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也認為,如果“擴容”,深圳的發展紅利至少中短期內不會外溢,往大了說,這與都市圈發展的國家新增長戰略背道而馳。
今年,深圳和廣東省分別提出了要編制“深圳都市圈”規劃,范圍將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汕尾五座城市。
一位接近深圳官方的研究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關于深圳拓展發展空間的探討,最終還是應該回到都市圈的框架中,不是謀求多大的管轄范圍,而是城市間要有統一的規劃、政策和執行體系,把都市圈的概念落到實處。
周邊城市密集推動與深圳合作
事實上,關于區域協調發展,深圳早已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
10月18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召開黨工委(擴大)會議。會議提出,深汕合作區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生事物和國家、省、市諸多戰略的集中承載地,要認清當前發展形勢,緊緊抓住“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破解發展難題,推進與深圳一體化發展,堅定高質量發展方向。
深汕特別合作區恰恰是深圳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成果。合作區的機制探索基本分為了三個階段:初期由深圳、汕尾兩市共管共建;隨后,經濟建設歸深圳,社會建設歸汕尾;現在,深圳全面主導,GDP全納入深圳,利益分成暫時歸合作區,以后再作研究。
在第三個階段,深汕合作區的經濟發展勢頭顯著增強,大量深圳的產業項目落地合作區,包括騰訊云計算數據中心、華為云服務區域總部、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等。2019年,合作區GDP增長了23.1%。
這一“飛地”模式,也受到了頂層設計的關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就明確提出,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
8月13日,據深圳都市圈范圍內另一地級市河源的官方媒體《河源日報》報道,河源市政協副主席李衍楠率調研組到江東新區,就推動“深河特別合作區”建設進行專題調研。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意義非常重大,相對弱的城市讓渡一部分權力,但享受利益分成。在深圳都市圈中,如果再造合作區,至少需要省級層面明確合作邊界以及責權利的分配,其中最關鍵的是權力分配,這需要多方達成共識。
除了“飛地”,深圳與相鄰城市的合作更具想象空間。9月底,東莞市委全會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推動南部各鎮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根據目標,到2025年,包括長安、虎門、鳳崗等在內的南部9個鎮將高水平對接和融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
長期以來,深圳與鄰近的東莞多個鎮有著緊密的產業合作、人員往來,東莞此番從市級層面明確提出對接和融入深圳,后續兩座城市或將在體制機制銜接、交通、產業等方面有一系列跟進動作。
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大灣區的重要引擎,深圳應當有這樣的空間革命意識,圍繞產業鏈,在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更大的范圍內謀求空間資源協同。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