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大灣區其他城市,江門的基礎條件并不突出。”提及江門當前的發展現狀,江門市商務局辦公室主任胡孟軍直言不諱。
但他也認為,近年來通過不斷修煉內功、強化軟硬聯通,江門在承接珠三角核心城市產業外溢上初見成效。“尤其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江門的后發優勢進一步凸顯。”
誠如胡孟軍所言,2019年至2020年6月,江門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超1億元項目130個,涉及投資額超800億元。其中,深圳、廣州投資金額分別超過200億元與180億元。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江門在大灣區城市中土地開發強度低、資源要素稟賦優良,正日益成為各類資本青睞的投資洼地和價值高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背景下,江門被賦予“珠江西岸新增長極和沿海經濟帶上的江海門戶”的新定位新使命。
補短板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
作為珠三角重要的貿易中心和產業基地,江門擁有2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個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產業門類齊全且基礎良好,裝備制造、電子元器件、五金和輕工食品等產業優勢明顯。
上世紀80年代,江門還一度是珠江西岸的經濟標兵,引領開放之先,GDP緊隨廣州之后,排名廣東省第二。
但近年來,江門的“聲量”在逐漸縮小,不僅經濟總量被其他兄弟城市超過,外貿優勢也深受外部環境影響。
在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行榜中,江門由2016年的第33名下滑至2019年的第54名,與深圳、廣州、東莞等排名前五的標兵差距也越拉越大。
“我們在對外招商過程中發現,江門在企業那里的知名度不高。”胡孟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很多企業甚至不清楚江門在珠三角中的具體位置,招商團隊曾深受其擾。
江門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陳小曼也坦言,江門經濟規模偏小,產業層次整體不高,導致競爭力不強,經濟發展水平在珠三角中相對落后。
“江門在灣區城市中的知名度較低,與江門的交通區位因素也有一定關系,亟需補齊與大灣區內部城市的互聯互通短板。”陳小曼說。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江門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與港澳合作建設大廣海灣經濟區、加快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推進“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新產業聚集區建設,打造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具有競爭力的重要節點城市。
江門為此提出加速補短板,通過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加強與大灣區中心城市的產業對接,不斷完善產業承接平臺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承接大灣區中心城市產業溢出,搭上灣區建設的快車。
陳小曼提出,接下來江門將謀劃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平臺項目。例如,加快深江鐵路江門段、珠肇高鐵江門至珠三角樞紐機場段、黃茅海跨海通道、江門港廣海灣港區等項目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與5G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深度融合、同步建設,推動智能傳感器、AI機器人、巡檢無人機等新技術、新產品在交通、能源、物流網絡中的規模化應用,做大做實新型基礎設施規模;還要提升園區平臺發展水平,從市級層面統籌開展銀湖灣濱海新區、廣海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優先解決阻礙新區建設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大對新區的政策、資金和項目建設支持力度。
“圍繞高速公路‘五橫五縱二聯’格局構建新產業平臺,我們近期重點優化江門大道沿線產業布局,依托中開高速等重大通道布局與深圳合作共建的產業園區。”陳小曼說。
提升“僑動力”,念好“交通經”
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美譽的江門,自然要在“僑”字上下足功夫。江門擁有400多萬五邑籍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分布在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人緣優勢。
“在香港700多萬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鄉親約135萬人,在60多萬澳門常住居民中有五邑籍鄉親約20萬人,這為江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陳小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眾多華僑華人做保障,有助于江門引導港澳資源回歸,通過“僑”動力提升創新動能。
江門在境外設立了24個境外商務交流處,進一步拓寬對外資的招商引資渠道。以中國(江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江門大廣海灣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為契機,為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新的支撐平臺。
今年上半年,江門創造了實際吸收外資增速珠三角排名第一的好成績,引進了法國電力國際、英國BP、松下電子部品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維達、李錦記、亞太森博等一批知名外資企業發展壯大。
日前,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已進入初步驗收階段,“樞紐經濟”將成為推動江門經濟發展的新抓手。
江門站一旦通車,將成為江湛鐵路、深江鐵路、廣佛江珠城際、廣珠鐵路、廣珠城際、江恩城際、珠肇高鐵、南深高鐵等多條軌道交通以及江門城市軌道交通線的交匯站,江門將納入廣深等中心城市的半小時都市圈,人才、資源、信息將加速交流和融合,筑牢江門與廣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的“朋友圈”。
江門市域面積9504平方千米,約占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土地開發強度僅12.5%左右,發展空間廣闊,腹地縱深廣闊,土地承載能力優勢明顯,可利用建設用地空間大。
為了積極承接大灣區中心城市產業外溢,江門在打造大廣海灣經濟區、銀湖灣濱海新區、大灣區高質量農業合作發展平臺、江門人才島、五大萬畝園區等重大平臺上不斷發力。
路通財通。可以預想的是,隨著交通系統的進一步完善,江門也吸引越來越多的灣區企業落地。
“圍繞‘廣深總部+江門基地’‘廣深研發+江門轉化’等產業合作體系建設,江門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陳小曼說。
大招商底氣何在?
今年9月,江門市對外印發了《江門市穩投資若干工作措施(2020~2022年)》(下稱《措施》)。《措施》提出,未來3年江門力爭招商引資額超3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6600億元。
這意味著,江門平均每年僅在招商引資上就要承擔超過1000億元的任務金額。江門如此大招商的底氣何在?
胡孟軍認為,底氣來自于疫情期間江門仍能在招商引資工作上取得不斷增長的成績。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江門洽談引進超億元項目投資額882.4億元,增長12.7%,其中超10億元項目投資額623.2億元,增長19.2%;超20億元投資額469.7億元,增長10.6%。
疫情期間,江門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通過網絡招商、視頻招商、線上推介、網上簽約等招商活動,變“面對面招商”為“屏對屏招商”,實現疫情期間招商不斷線、引資不停步。
當前,江門圍繞新興產業、文旅產業,以全球500強、央企、中國制造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及科創型、快速成長型企業為重點招商對象,積極開展了大招商。
除此之外,江門還不斷加速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動工。為此,江門專門成立了重點項目工作專班,對全市投資10億元以上制造業重點項目跟蹤服務;還制定《江門市商務局關于鼓勵產業項目加快開工建設的扶持措施》,對今年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并在上半年開工建設的,給予一次性獎勵,推動成熟項目盡快開工。
今年前三季度共推動273個項目動工投產,投資額1261.23億元,其中,動工項目214個,投資額1135.05億元;投產項目59個,投資額126.18億元。
陳小曼也提出,江門也在積極推動補鏈延鏈強鏈工作。
一方面摸清江門產業發展現狀、基礎、優勢和短板,通過自建或者跨區域合作等方式,重點關注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中間的薄弱環節,增強產業發展韌性提升抗風險能力。
一方面圍繞骨干企業延伸上下游,培育引導大長江、無限極、嘉寶莉等龍頭企業從原來的加工制造逐步向研發設計、銷售運維等方向發展,將單個企業培養成為全產業鏈企業。
江門還提出,要加強與珠海、中山等周邊地市協同發展,共建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深化與港澳地區合作,充分借鑒復制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做法,爭取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的增長極。
通過不斷修煉內功、強化軟硬聯通,作為灣區后起之秀,一幅“新江門”的發展版圖正在徐徐展開。
(作者:唐唯珂,李振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