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什么要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變化,也符合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經濟規模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服務業比重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10月22日上午,由JDL京東物流主辦的2020全球智能物流峰會(GSSC)以線上形式舉辦,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指出。
他表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對當前發展態勢的清醒認識,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以下是林毅夫教授的主要觀點。
1、為什么要提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今年7月30日,國家提出一個新的論斷,就是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什么現在要提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
大家想到的可能性,比如像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世界貿易組織此前預測,今年國際貿易跟去年的比,可能會下滑13個百分點到32個百分點,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出口減少,就代表國內生產出來的東西必須國內來消化,這就是內循環。但我想更重要的是這個論斷,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變化,反映的是經濟的基本規律。
中國出口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35.4%,到2019年,出口的比重降為17.4%,也就是說在還沒有提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這個論斷的時候,其實82.6%的國內生產已經在國內消化掉。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來講,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經濟規模越大,在國內循環的比重會越高;第二個是服務業比重越大的國家,在國內的循環的比重會越高。
為什么?一方面,如果國內是小經濟體的話,制造業國內消化不了,只能靠更大的國外市場,如果國內經濟體越大,國內生產出來在國內消化的能力就越強;另一方面,服務業有很多是不可貿易的,所以服務業的比重在經濟體當中越高,就必然代表出口占GDP比會比較低。展望未來,中國收入水平會繼續提高,經濟體量占世界的比重會越來越高,服務業的比重也會越來越高,因此,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這是一個對事實的認定,讓我們認清當前的發展態勢。
2、國內循環為主體,出口重要不重要?
過去講的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中國經濟的這個看法,是不是要改變?其實也不用。因為現代的制造業,它的規模經濟非常大。中國即使是大經濟體,現在占全世界經濟的比重只有16.4%,代表還有83.6%的世界經濟,要進入到更大的世界市場,就要利用國際市場的優勢。
同時,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有它具有比較優勢的地方,比如中國人均自然資源非常少,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上不具有比較優勢,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勞動密集型加工業也會逐漸失去優勢,這些沒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如果在國際上能買得到,就要充分利用國際的資源。只有這樣,我們的經濟發展成本才會低,質量才會高。當然,關系到我們國家安全或是經濟安全的,也需要我們必須發揮舉國體制,自己來發展。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優勢,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才是新的發展格局。
3、雙循環對中國企業的未來有何影響?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際上是認清我們的發展態勢,讓我們抓住機遇,來推動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從2008年以后,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在30%左右,也就是說中國現在按市場匯率計算,是第二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第一大經濟體;不僅如此,過去每年30%的市場擴張在中國。相信在新發展格局下,不管外部有什么不確定性,每年全世界30%的市場擴張會在中國。
未來,中國依舊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新的技術創新、新的平臺在中國大有前途。希望大家能抓住這個機會,一起推動中國的發展,也推動自己企業的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