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郭少丹采寫
北京四維圖新(002405,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05.SZ)是導航地圖、導航軟件、動態交通信息、位置大數據以及乘用車和商用車、定制化車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于2002年創立,總部位于中國北京。公司是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以及應用于ADAS和自動駕駛的車規級芯片等業務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
四維圖新旗下高科技企業中寰衛星是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商用車車聯網服務運營商,在業內深耕16年。自2014年與整車企業合作以來,其產品覆蓋了中國前十大商用車主機廠中的九家,包括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上汽紅巖、三一重卡等,連接車輛超過150萬輛,已是行業內最大的商用車前裝車聯網平臺。
到2025年,中國商用車車聯網硬件及服務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06億元。從產業鏈價值角度來看,圍繞商用車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行業降本增效增值服務的運營服務是行業未來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這個近千億元規模的新興市場中,商用車車聯網服務運營商如何參與其中?正在解決行業中的哪些痛點問題?商業模式如何搭建?驅動市場快速發展的新元素又有哪些?為此,《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專訪了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兼中寰衛星總經理梁永杰。
大數據就是寶藏
《中國經營報》:商用車車聯網在行業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寰衛星是怎么參與的?背后的技術邏輯是什么?
梁永杰:相比乘用車,商用車的業務場景很多,核心痛點問題比較集中:節能、安全、效率。中寰衛星參與的方式、輸出的技術、研發的產品都是圍繞這三點難題展開的,覆蓋了車輛的全生命周期。
第一,從智能硬件入手。區別于以往車聯網在服務器端的計算方法,中寰衛星通過將車聯網、T-BOX等前裝的方式搭載在卡車上,實現車機端的智能計算,這種計算方式叫做“邊緣計算”:能夠產生更快的網絡服務響應,滿足車輛在實時業務、應用智能、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邊緣計算的算法及設計,是中寰衛星的核心能力。
第二,以車為載體搭建車聯網應用場景。中寰衛星從2014年進入商用車前裝領域,目前已是行業內最大的商用車前裝車聯網平臺,連接了超過150萬輛商用車,同時每個月以3萬~5萬輛的速度增長。商用車搭載車聯網系統后結合車廠、經銷商、服務站以及行業用戶等多元優質信息,圍繞車輛全生命周期已經實現20多種場景的應用,解決人、車、路和貨有效協同的問題。
第三,通過運力大數據挖掘潛在價值。大數據就是寶藏,數據越沉淀,越有價值,特別是沉淀三年以上在行業的占有率達到30%以上的數據,越具有代表性。2014年中寰衛星開始跟車廠合作,中寰衛星的產品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前十大頭部整車廠中的9家,數據優勢越來越明顯。
第四,是通過AI算法將應用場景落地。AI必須要跟產業、場景結合落地才能產生價值。基于前期積累的大量數據的分析,結合商用車、物流等相關領域專家的想法和知識體系,中寰衛星將這些轉換成求解行業問題的智能算法,為全行業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中國經營報》:中寰衛星在商用車車聯網領域已經落地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梁永杰:場景非常多,我來中寰衛星之前也是做大數據的,但場景應用中最大的難點是數據收集,但是對于中寰衛星來說數據已經足夠多,場景應用落地也不是問題。目前中寰衛星有20多個大數據應用場景,產品覆蓋到車輛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比如,節油就是一個很實用的場景。中寰衛星的大數據加上AI算法,可以把老駕駛員的駕駛經驗轉化成數據做成模型,結合地形、路況等數據的支撐,比如,全國道路的坡度、曲率、路型、沿途天氣等,對駕駛員進行節油駕駛輔助,達到節油的效果。
在商用車保險方面的應用場景也比較成熟。比如,目前國內商用車保險連年處于超保狀態,一方面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不夠賠付費用;另一方面,長期處于超保狀態的商用車也許并不能給司機帶來充分的保障。通過大數據采集及AI數據分析,中寰衛星可以幫助商用車保險業務解決這些矛盾。
在車輛行駛檢測方面也有很多場景案例:車都有雨刷器,當車載網聯系統發現車輛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打開雨刷器時,這個地方在這個時間段里一定有異常天氣情況。氣象局發布的道路氣象數據范圍目前只能覆蓋到5×5平方公里區間,還是不夠精準,這時車輛的數據就可以作為一個補充,讓氣象的數據達到米級的精度,準確畫出氣象云圖的狀況,這是應用場景也是大數據能夠貢獻的社會價值之一。另外車懸掛也是非常好的應用場景,比如,系統檢測到車輛走在某個地方的時候懸掛“咣當”了一下,說明這個地方地面上有坑,系統通過云端將這一信息發送給周邊的車主,這些車主就會要注意這個地方有事故隱患,這也是一種應用場景。
數據一定要融合、跨界才更有價值,才能講出更好的故事。中寰衛星正在與車廠合作進一步開發預見性維修等智能網聯應用場景,該應用場景的落地有助于驅動車輛管理更加精準高效,社會價值輻射到整個物流行業。
商業模式三步走
《中國經營報》:中寰衛星的商業模式如何搭建?
梁永杰:中國物流行業中的運力70%是分散的,沒有形成大車隊的概念,商業模式如何搭建?其實我們在做深度思考。中寰衛星在這個行業是個老兵,2004年成立,從后裝、場景化走到前裝。
網聯化可以幫助車廠優化主業,包括生產、銷售、車后服務。車廠內部信息化孤島很嚴重,生產系統、銷售系統、服務系統等是孤立存在的,通過車聯網掛接使這些孤立的系統全部連網打通,數據相互融合,通過計算分析形成銷售可視化、服務可視化、生產可視化,帶動部門與部門、部門與公司的互動和戰略高效落地,這就是車聯網最直接的價值。看到這些價值,各大主機廠也愿意把車聯網導入到內部中。而我們的角色不是簡單的連接平臺,而是像工業互聯網的概念進到汽車廠家一樣,所以網聯化只是我們的起點,是商業模式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已經在做的智能化。如果只是簡單的網聯化、線上化,而不能實現智能化,痛點就無法解決,因為網聯化后延伸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基于對駕駛員的判別。而智能化后開發出的相關產品、方案,不僅僅只考慮駕駛員,還要關注到車的狀況、路的狀況、天氣的狀況,包括人不能預判的狀況。智能化產品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結果,而不是一堆數據。
第三步是公司努力的方向,做運力大腦。物流端的運力是人駕車,要讓貨發出來訂單的那一刻就知道,哪種車型的車、什么樣的司機、走哪個路線可以高效地完成訂單,這就是運力大腦,也是指揮中心。中寰衛星基本上是圍繞著這三步商業模式來耕耘,網聯化已經完成,智能化產品我們陸續在推出,一步、二步走實以后第三步也會形成,水到渠成。
《中國經營報》:這個過程需要大量資金支撐,錢從哪兒來?在資本市場上有什么計劃?
梁永杰:這幾年的研發投入確實比較多,大到車聯網平臺,小到一些車聯網中間的智能化的產品,可能我們在后續也會開啟跟資本對接,中寰衛星的目標是在中國商用車聯網領域做到IPO。在做車聯網的公司中,中寰衛星是比較出色的,沒有理由不往這個方向去,所以我們也做一些資本化的運作,也在找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進行資本合作。至于去哪個平臺、選擇哪些資本方,年底前會把相關工作布局好,爭取在短時間內實現融資計劃。
百公里節油率6%~10%
《中國經營報》:國內商用車聯網的滲透率跟發達國家相比差不多,但是單車利潤差距較大。對此你怎么看?
梁永杰:差距較大是因為目前國內這方面的體系不是很成熟。司機是出行過程中被損耗的群體,利潤空間逐步被壓縮。一部分是車的成本,另一部分是車主拿到車之后拉貨過程中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根據中寰平臺數據統計,商用車日均行駛時長約為8個多小時,行駛里程三四百公里,平均每年車后消費大概70萬元左右。
反過來就要思考,如何降低商用車單車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商用車車聯網對司機、車隊和企業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本增效,挖掘商用車潛在全生命周期(TCO)價值。網聯化更多的是數據服務,服務對象更多的是B端用戶,15%的車隊在通過網聯化做精細化管理,目前來看無論是效率,還是管理成本都有明顯變化。
《中國經營報》:幫助商用車節油降本這一環節,中寰衛星技術端是怎么實現的?
梁永杰:PCC預見性巡航是中寰衛星研發運維的一款節油特性的量產級商用車智能駕駛控制系統,該系統在不改變司機駕駛行為及車輛動力總成匹配的情況下,通過對車輛的最優控制實現節油,并有效緩解司機的駕駛疲勞。比如,PCC從ADAS Map中提取出坡度、曲率、航向等路況數據,結合中寰衛星的節油算法,進行車輛的駕駛決策。百公里節油率6%~10%,每年可為每輛卡車節油數萬元。
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地圖上復雜的數據是怎么傳輸到系統中進行有效換算,進而給司機在行駛過程中優化路線、提高效率?PCC預見性巡航系統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技術組成部分叫做智能地平線,這部分技術可以將ADAS地圖上大量的數據轉化成車輛容易理解的信息,通過系統算法為車輛賦予“超視距”的能力,預先感知和處理周邊環境信息,提高司機的駕駛安全值,優化行車路線實現降本增效。
深度 商用車智能網聯化將提速
“新四化”掀起汽車工業新一輪變革,不少人提出智能運力會成為商用車未來新的盈利點,研究機構也預測,到2025年中國商用車車聯網硬件及服務市場規模將達806億元,在此背景下,主流整車商用車主機廠紛紛向智能運力生態圈及數字化轉型,但幾年下來,受多方面因素掣肘,實際進展緩慢。
在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兼中寰衛星總經理梁永杰看來,概念可以提,愿景和目標可以相互參照,但是落地需要有節奏、過程,一方面看企業能力夠不夠,另一方面要看外在的環境形勢是否已經成熟。
商用車貫穿在整個物流運輸行業,而該領域目前尚處小、散、亂的階段。透視現狀,信息孤島、安全、低效等錯綜復雜的問題決定了主機廠轉型戰略不可能一步到位。
“小、散、亂既是痛點又是難點,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個信息化孤島,首先需要解決各個車輛連接的問題。我們國家擁有超過600萬輛重卡,且標準化極低,連接并有序組織起來這些車輛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梁永杰說。
我國商用車車聯網從2011年前后發展起來,目前正在經歷著從“政策監管驅動”向“市場需求驅動”的轉型期。
“發展過程中留下的行業問題,有待逐步解決。”梁永杰舉例稱,一是在政策法規為主要驅動因素的發展模式下,車聯網以滿足定位等基礎監管功能為主。但定位等基礎功能無法滿足客戶真實使用需求,除了必要的監管需求,客戶使用意愿不高,付費激活率和續費使用率低。二是由于各地方設備標準不統一,數據接口無法一致,導致不同功能需要安裝不同硬件,重復安裝硬件提高車輛成本和管理難度,且設備利用率比較低。三是以監管為目的的數據收集缺少對數據的交叉分析和深度價值的挖掘,無法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比如煤炭、綠通、快遞快運等行業對車輛智能化的需求完全不同。
梁永杰認為,在國內利好政策和跨行技術積極參與等多方面助力下,行業正在由粗放式向精細化方向發展,車隊、整車企、政府等上下游行業及相關監管部門對安全降本、運營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重視,數據收集逐步走向標準化,下一步商用車向智能網聯化的發展將會提速。
老板秘籍
1.中寰衛星在車輛行駛檢測方面有哪些場景案例?
在車輛行駛檢測方面也有很多場景案例:車都有雨刷器,當車載網聯系統發現車輛在某個時間點、某個地方打開雨刷器時,這個地方在這個時間段里一定有異常天氣情況。氣象局發布的道路氣象數據范圍目前只能覆蓋到5×5平方公里區間,還是不夠精準,這時車輛的數據就可以作為一個補充,讓氣象的數據達到米級的精度,準確畫出氣象云圖的狀況,這是應用場景也是大數據能夠貢獻的社會價值之一。另外車懸掛也是非常好的應用場景,比如,系統檢測到車輛走在某個地方的時候懸掛“咣當”了一下,說明這個地方地面上有坑,系統通過云端將這一信息發送給周邊的車主,這些車主就會要注意這個地方有事故隱患,這也是一種應用場景。
2.在資本市場上有什么計劃?
這幾年的研發投入確實比較多,大到車聯網平臺,小到一些車聯網中間的智能化的產品,可能我們在后續也會開啟跟資本對接,中寰衛星的目標是在中國商用車聯網領域做到IPO。在做車聯網的公司中,中寰衛星是比較出色的,沒有理由不往這個方向去,所以我們也做一些資本化的運作,也在找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進行資本合作。至于去哪個平臺、選擇哪些資本方,年底前會把相關工作布局好,爭取在短時間內實現融資計劃。
簡歷
梁永杰,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目前擔任四維圖新高級副總裁兼中寰衛星總經理。2005年加入四維圖新,歷任上海納維銷售總監,上海安悅四維總經理,上海趣駕總經理。2015年起擔任四維圖新集團副總裁,世紀高通總經理,負責大數據板塊以及交通信息板塊的業務拓展。2020年進入中寰衛星,負責商用車版塊業務拓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