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老人節”。
這是我國第八個“老人節”,與此同時,中國自2000年左右進入老齡社會,已經20年了,老齡化形勢日益受到關注。據民政部有關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解決養老問題刻不容緩。
當前中國的老齡化形勢如何?與傳統的養老相比,當前或者未來的養老出現了哪些新需求?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去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帶著這些問題,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了養老問題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
養老問題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 受訪者供圖
貝殼財經:距離深度老齡化可能還有一段時間,在這期間我們還可以做好哪些準備?
楊燕綏:養老問題本身是一件未雨綢繆的事情,我們應該倒計時地來做事情,在進入下一個階段時,就思考如何做好準備。
如果我們的人口政策好的話,比如,生育率保持在1.8-2.1的話,進入下一階段的時間將會延長。
在十二五規劃期間(2013年),大量的女性進入退休隊伍,所以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險從此再沒有收支平衡過;到2022年前后,1963年出生高峰的上千萬男性將要退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及整個社會保險制度都會遇到挑戰,繳費人口急劇下降,領取養老金的人口數量急劇上升。
所以近兩年養老保險中央統籌、醫保待遇清單和養老服務等,都在緊鑼密鼓地做制度準備。
貝殼財經:具體來看,這些制度準備的關鍵是什么?
楊燕綏:在這期間,我們要做好兩個方面,即“一上一下”。
“上”是指基本養老金要上到國家統籌層面,不能老齡化嚴重的東北地區發不出養老金,東莞、深圳養老金有富余。因此國家要統籌基本養老金,保證個人不管是在東北還是在東莞,都能夠領取到養老金,既要公平又要持續。
“下”指醫療保險。“下”什么?要下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大力發展社區醫療,實現醫護的可及性。不管是中老年人的慢病管理、健康管理,還是老年人需要的各種照料,都方便可及,即我們常說的醫養結合。
真正的醫養結合不是醫院辦養老,也不是養老院辦醫療,因為二者成本不同,醫院辦養老,醫院資源就浪費了,養老院辦醫療,養老院可能就破產了。
貝殼財經:你說的“上”已經被提出很多年了,但遲遲未實現?
楊燕綏:現在正緊鑼密鼓地做。“全國統籌”這個問題比較難,越拖越難。
今年或明年,相關的政策是一定要出來的,因為到了2022年,嬰兒潮的退休高峰就來了。此次疫情的發生,有些企業經營面臨問題,反倒讓這個時間點有點提早了。
現在是上,上不去;下,下不來。我認為在2022年之前,這倆問題都必須解決。否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都會遇到資金增量下降情形,如果還不能有效地配置使用,就要出問題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趙澤 校對 吳興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