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今年夏季的疫情趨緩和經濟、社會重啟之后,歐洲在已然開啟的秋日里迎來了猛然襲來的第二波疫情。從10月份開始,東西歐各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急速上升,疫情防控形勢再度惡化。在法國,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認病例連續突破三萬例,個別日期甚至直指5萬例。在德國,默克爾在9月下旬確診病例回復到2000多例時警告稱“如此下去,圣誕節可能達到19200例”。沒想到,僅僅一個月后,德國日確診病例就已經暴增到15000例。除法德之外,一度將已經大致控制住的西班牙英國捷克等國也重現疫情大潮。面對洶涌而來的疫情,德國法國領導人先后下令對11月整月實施“封城”令,除必要的學校、工作場所和商業活動場所外,一律關閉。愛爾蘭、西班牙、意大利、捷克、英國、瑞典等國也先后實施了程度不一的封鎖性措施。
歐洲第二波疫情的襲來在某種意義上并非意外之事,過去幾個月里的許多活動其實已經為此埋下了伏筆。首先,各國并未待至疫情基本結束和必要的觀察期后即解除封鎖措施。例如,西班牙6月份開放邊境、恢復常態時,單日新增病例仍有200例左右,這為此波疫情重來埋下了隱患。其次,每年夏季是歐洲人的旅游旺季,然而,各國皆未對游客的進出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測。例如,意大利八月份的新增病例的一半是在暑假期間感染的,其中的拉齊奧大區其中一天新增病例中六成為度假返回人員。第三,游離于各國行政管理體制之外的非法移民等群體并未完全進入政府的疫情防控檢測體系之內。行政管理體制的漏洞也構成了新一波疫情來襲的定時炸彈。第四,“大流行疲勞癥”使得各國一旦采取解封措施,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群體迅速開展各種群聚性社交活動,缺乏循序漸進步驟的解封措施使得年輕人成為本輪疫情浪潮的主要感染群體。
除上述原因之外,歐盟成員國之間和歐洲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缺乏協調一致的行動也為疫情卷土重來提供了可乘之機。在歐盟成員國的協調方面,由于歐盟缺乏衛生政策的制定權,衛生政策的制定權仍然保留在成員國手中。在歐盟層面,盡管歐委會建立了疫情風險分級系統,由歐洲疾控中心根據各國疫情狀況將各地分類為紅色、橙色和綠色三個登記并對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員采取不同的疫情防控措施,然而,各國政府仍然是本國入境管控措施的最終決定者。各國政府則根據自己對疫情防控、人員旅行、經濟重啟的不同偏好做出了缺乏一致性的疫情防控措施。例如,在荷蘭和比利時這兩個國土合計面積少于我國重慶市的國家,在口罩佩戴的問題上都采取了不一致的規定。其次,在同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組成單位之間,尤其是聯邦制國家的州之間,許多疫情防控措施都無法達成一致。因此,即使有些國家或者地區采取了較為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由于彼此之間缺乏協調一致,其防控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這也是歐洲此次第二波疫情幾乎同時在所有歐盟國家卷土重來而非局限于個別國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國家的此次疫情重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歐盟超國家治理和行政管理缺陷的結果。
(作者系德國漢堡大學法學博士)
。ㄗ髡撸簵顕鴹 編輯:李靖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