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0日,由教育產業服務平臺校寶在線主辦、支付寶協辦的2020 SEE教育服務共建大會在云棲小鎮盛大開幕。本次大會以“破局·新生”為主題,集結了協會、學校、機構、產業供應鏈等中堅力量,一起探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會上,校寶在線旗下面向K12全日制學校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校寶智慧校園,全新發布了開放平臺戰略,宣布將與更多生態伙伴一起開啟更多的校園管理場景,以打造萬物互聯的數字校園,讓校園管理擁有全新的體驗與生態。
從工具升級云平臺,校寶智慧校園全新發布開放平臺戰略
在全新的開放平臺戰略中,校寶智慧校園將由原本更強工具屬性的“有限服務”平臺,升級為更具有生命力的生態開放平臺。在提供基礎的組織管理工具,幫助校園管理者完成招生、財務、教務、教學等教務管理系統的基礎之上,校寶智慧校園還將通過云端平臺,為學校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學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直接從“云端”調取人臉識別、智慧門禁、金融保險等軟硬件及個性化服務。
未來,隨著更多生態伙伴的加入,校寶智慧校園將成為校園管理方方面面的入口,食堂消費、門禁管理、安保管理、電子閱卷、教師考核、電子班牌、數據大屏等均可納入其一站式服務平臺。校寶智慧校園提供云端入口,生態伙伴提供產品服務,“軟硬結合”真正助力學校成長與發展,實現軟硬件生態伙伴的共建共贏。
“教育行業的信息化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更多的創新、創業者從不同的領域切入,提供細分領域服務,讓教育+互聯網的生態更豐富、更活躍。”校寶在線創始合伙人、首席運營官鄒依依呼吁。
教育行業發展的“兩極現狀”:業務復雜程度高、信息化程度低
2010年,國務院審議并通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要“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2016年,教育部再次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通知,“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深化發展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近10年來,互聯網技術不斷更迭,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新技術在諸多行業的廣泛應用,整個社會整體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而教育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和其他行業相比,卻遠遠落后。
校園工作的信息化不僅僅是為學校配備機房和服務器,更多是將校園組織管理工作“數字化、智能化”。但是,由于校園管理工作流程復雜、主體角色眾多、場景龐雜、需求多樣等特點,導致教育行業的信息化比其他領域的難度更高,進程推進也相對緩慢。業務復雜程度高,信息化程度低的“兩極化”現狀,導致校園管理工作普遍意義上仍是勞動密集型工作方式,這不僅對教育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更不利于行業的創新發展。年初疫情也充分暴露了學校信息化在教學環境建設、數字教育資源、教師信息化素養等方面的問題。
疫情催化、政策引導,教育信息化步入快車道
年初疫情暴發,“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引導下,2.65億在校生“上網”。而校園信息化管理需求與實際基建嚴重錯配,成為擺在每個校園管理者面前的課題。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網信辦、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再次指出將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據有關專家判斷,疫情帶來的這場“在線教育實驗”,會加速推動信息技術與各種教育形態的深度融合。在這次疫情大考中,大家都認識到了信息化對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未來各級教育部門、學校以及社會機構都會積極主動地加強信息化軟硬件建設。中長期看,隨著教育信息化2.0的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產品使用率急速提升,優質教育信息化產品的不斷涌現,教育信息化賽道將迎來高速發展。
服務10000+全日制學校,幫助海量校園真正實現數據化
自2017年4月上線以來,校寶智慧校園已經在全國27個省份、153個城市幫助10000多家全日制學校完成互聯網+教育的業務升級,年用戶增長率超260%以上。
2019年8月,校寶智慧校園Plus版上線,聚焦校園管理工作減負,提出“1人1小時”概念,將分寢、課程管理、信息收集、繳學費、交保險等工作流程,通過線上流程優化壓縮到1小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今,校寶智慧校園正式提出開放平臺戰略,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打造一個萬物互聯的理想校園,讓校園管理擁有全新的體驗與生態。
校寶智慧校園服務的客戶中,有部分遠在在美國威斯康星州、迪拜等國家地區。鄒依依認為,目前,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已經在多方面領先世界,而教育行業信息化領域,伴隨5G、AI、VR / AR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新的軟硬件服務升級,整個教育信息化市場將迎來一波新的高速增長機會。
“未來,校寶智慧校園希望為中國更多的全日制學校,帶來工作方式的美好改變。在很多技術領域,中國已經達到世界發到國家水平。在教育領域,我們也應該齊心協力,建設教育強國新征程,讓世界用上中國“芯”,看見中國的硬實力。”鄒依依說。
一場疫情深刻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模式,也加速了教育行業的發展,但對于所有從業者來說,前進之路依然遙遠漫長。相信只有更多的捧火者一起上路,才能翻開中國教育事業的新篇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