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國金融學年會理事會聯合主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金融學年會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順利召開。
31日上午,第十七屆中國金融學年會在首經貿琢玉講堂隆重開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金融學院院長尹志超教授進行大會致辭,分別介紹了學校和學院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情況。第十七屆中國金融學年會理事會主席、浙江大學金雪軍教授介紹了中國金融學年會的發展歷程,并從凝聚力、創造力、影響力三個角度闡述了中國金融學年會的發展定位。中國金融學會年會秘書長、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鄭振龍教授基于疫情引發對資產定價、市場情緒產生的極端沖擊,提出了對金融創新、金融安全的思考和看法,為學者們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王永貴教授主持本屆年會的開幕式。
隨后王永貴教授宣讀了本屆年會優秀論文名單,廈門大學鄭振龍教授、廣西大學副校長范祚軍教授、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教授、青島大學黨委書記胡金焱教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共同上臺為獲獎代表頒獎。
主論壇階段,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作了題為“投資者信念的穩健識別”的主旨演講。漢森教授認為心理情況對投資者信念的扭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投資的回報。他使用非線性期望函數來計算信念的扭曲狀況,進而在前瞻性資產價格中嵌入扭曲狀況,并用實例說明這一方法的有效性。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先生作了題為“加強中國特色金融學理論研究、助力構建經濟新發展格局”的主旨演講。尚福林結合工作實踐和當前的經濟形勢,認為金融業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完成了從單一弱小到世界金融大國的歷史性跨越,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任務更加繁重。而長期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面臨的各類開放風險也在增多,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尚福林認為,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金融業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初衷、堅持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建設、嚴密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不斷擴大金融開放促進創新發展的發展路徑。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先生以“走向高收入階段的中國金融發展”為題,從金融服務經濟結構轉型、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和經濟大規模數字化轉型、金融服務老齡化的居民養老需求、金融服務日漸增長的居民財富的長期安全和增值需求以及金融科技等方面指出了未來的金融發展方向。
三位學者精彩的主旨演講之后,來自一等獎論文獲得者、西南財經大學肖銳作了題為“產業升級、地方政府競爭與最優金融分權”的論文報告。作者梳理了金融分權的總體演變、地區差異,找到了產業升級對金融分權影響的關鍵證據。
線下論壇部分在愉快的氛圍中圓滿落幕,隨后開啟線上分會場研討。
在嚴格遵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本屆金融學年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線下主論壇邀請到中國金融學年會理事、各主要財經高校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資深教授、知名期刊主編共130余人。線上會議會共收到全球各地論文投稿641篇,經過50位專家評閱,最終選定278篇與會交流。線上會議設有平行分會場70場,近400位經濟金融學者參與線上論文匯報和點評,高峰時逾萬人在線觀看視頻直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