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至,下沙始。
東經 106°22′,北緯 27°51′,這里是茅臺(600519)。赤水河畔,蒸騰的熱氣在鱗次櫛比的生產廠房上空緩緩上升,散成一片輕柔的薄紗,籠罩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清晨,一棟棟制酒車間廠房頂上籠罩著團團氤氳水汽
此時,茅臺29個制酒生產車間,760個制酒生產班組的晾堂上,紅沙飛舞,水汽蒸騰,糧香撲鼻,翻锨聲、打造聲交織起伏,茅臺工匠們傾心盡力,潤糧正酣。
新一年的生產,開始了。
盡管已是秋風乍起的時節,山水掩映下的茅臺河谷卻吐故納新,愈發煥發出勃勃生機。
此情此景,不是春來勝似春。
一、天人共釀 勤耕不輟
自古以來,茅臺酒一直堅持季節性生產,一代又一代的茅臺人在這里尊重天地自然、遵從四季時令,師古不泥,勤耕不輟,奠定和孕育了“道法自然、天人共釀”的深厚底蘊。
凌晨,夜色還未褪去,制酒車間已經開始熱鬧起來。
10月19日,2021年度茅臺酒下沙生產第三天,秋雨淅瀝,寒意料峭,凌晨3點半,制酒二十四車間9班酒師母先均就已經在上班的路上了。
行人寥寥,車輛很少,道路空曠,這樣的場景,對于在制酒生產一線干了14年的老酒師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可是今天,母先均的心里依然有著別樣的情懷,他說,下沙,是一年生產周期的起始和基礎,只有從每一個細節入手,把基礎夯實了,才能為一年的生產開好頭、起好步。每到下沙輪次,他既滿懷信心,又壓力倍增。
半小時車程后,母先均進入廠區,這時,只見一排排公務車已經整整齊齊排列在廠大門,正等待送早班員工前去生產廠房。夜色中的茅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充分攪拌浸潤的紅高粱需靜置大約15個小時。
4點左右,母先均到達班組。一袋袋紅糧整齊碼放在晾堂邊上,酒甑旁,一粒粒前一天潤好的紅糧,吸水均勻,顆粒飽滿,正靜靜地等待著上甑蒸煮。
不用吆喝,大家默契地各司其職,開始調試工用具、檢查閥門、檢查酒甑地鍋、測試水溫水量、規整糧食……誰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5點整,準時接汽,9班員工游昌宇和方俊又開始了上甑操作。游昌宇已有兩年的生產經驗,負責上甑,方俊又是新員工,負責掏糟,兩人以老帶新相互配合。彎腰抬起,見汽壓醅,一揚一送,游昌宇一邊上甑,一邊不時向一旁掏糟的方俊又講解,方俊又學得也很投入。不知不覺間,上完一甑后,天色漸漸發亮,這時,游昌宇的額頭滲滿了細密的汗珠。他說,上甑是一項對技巧和悟性要求都很高的傳統工藝,一箢要抬多少,什么時候入甑,都有嚴格的講究。要做到“輕、松、薄、勻、平、準”六字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似簡單的操作,他整整練了兩年,才基本達標。
上完第一排,扣好甑蓋壓扣,又要準備潤糧了。
母先均負責投水,其余人員負責翻糧,第一桶水投入糧堆,大家隨即開始兩兩配合揚锨翻糧,一合一抬、一翻一拌之間,一顆顆紅糧翻飛到糧堆最頂點,然后又形成扇形散落下來,只見大家動作協調,節奏明快,一鼓作氣,一氣呵成,成為晾堂上獨特的風景線。
用100攝氏度滾燙的開水澆在紅高粱上進行潤糧。
一個班組每天潤糧6堆,按照工藝要求,6堆糧食潤完將要翻拌50多次,投水100多桶,每桶水重達15公斤。一個輪次下來,幾乎每人手上都會起上一層厚厚的繭子。母先均說,他們就是這樣在一年又一年的生產中,讓新繭蓋滿老繭,讓汗水磨練了意志,用勤勞換來了收獲。
然而,下沙潤糧消耗強體力卻不是最考驗人的,最考驗人的還是對工藝的掌握和細節的把控。母先均說,要讓每一顆糧食都均勻、充分吸飽水,除了投水量、投水溫度等需要精準把控外,人員的配合,翻糧的節奏、速度、方法等等,都有講究。在一點一滴的細細琢磨與一絲不茍的操作中,每個人都盡心竭力地完成著自己的工作。
6點左右,第一次翻糧結束。7點十分,開始第一排下甑攤晾。8點左右,開始收糟、拌曲、上堆。第二次翻糧,第二排上甑、下甑……等到第三排收糟、拌曲、上堆完,已是下午兩點左右。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在新一輪生產周期的起始,一幕幕恪守傳統、凝心聚力的生產場景在茅臺各處次第展開,茅臺的工匠們,保持著幾十年如一日的赤誠之心,在精耕細作的每一刻,踐行著對質量的要求與堅守。
二、藝無止境 匠心傳承
當各班的酒師們走在上班路上的同時,剛剛被評聘為首席釀造師的彭朝也正在往廠區趕。
下沙伊始,為把好新一年度生產首個輪次的技術關,這些天來,彭朝一直都在晾堂上轉。從老廠區到中華片區,從老車間到新投產的車間,從海拔最低的車間到海拔最高的車間,彭朝一個班組一個班組地走,一個堆子一個堆子地摸,一天下來,摸過的堆子數以百計。
車間員工在查看上堆的溫度。
10月21日,彭朝帶著工藝小組成員,又開始在班組轉了。在制酒一線摸爬滾打了36年,他對茅臺酒生產的操作規范和技術指標早已了熟于心。每到一個班組,只見他抓起一把糧食,捏一下,看幾眼,就能對潤糧效果、投水含量作出判斷,單手伸進堆子里面一摸一掐一聞,就能準確說出糧堆的來溫和發酵情況。
在制酒五車間9班,雖然是老車間,但因為是新翻修的晾堂,酒師稅森林對工藝的把控還有些拿捏不準。“彭老師,麻煩你看一下量水合適不?”“這個堆子已經有了香味,是不是恰到好處?”“尾酒的用法能不能給我們指點一下?”看到彭朝來了,稅森林抓住機會一口氣咨詢了許多工藝問題。
仔細查看晾堂情況和通風條件后,彭朝耐心地向大家講解:“今年下沙初期我們遇到的是低溫天氣,這種情況下,就要在工藝允許的范圍內稍作調整,因時因地制宜。”
來到制酒八車間11班時,酒師鄭晗正帶領管窖工清理窖底溝,由于地勢特殊,窖底溝清理起來十分困難,眼看第一個堆子馬上就要達到下窖條件了,鄭晗的表情開始凝重,心里也很著急。他的老師,公司特級釀造師王真勇也一直守在窖池旁,一刻不敢放松,對徒弟千叮萬囑:“一定要清理干凈,不能有雜味!”
與彭朝一樣,王真勇亦有著豐富的釀酒經驗,干生產27年,擔任酒師19年,連續19年完成公司下達的產量、質量目標任務。2021年度生產·質量大會上,他作為新聘技術職務代表上臺分享經驗時感言,“干生產要學會通盤考慮,根據生產實際靈活搭配和運用好人、物、序、術,更要學會抓‘牛鼻子’。”
員工在進行攤晾操作。
彭朝和王真勇兩位老師傅一會合,立即就工藝和操作興致勃勃地交流探討起來,一旁的工藝員、酒師、班長和員工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在筆記本上做著記錄。這一幕“傳幫帶”的場景,不就是茅臺人一代一代傳承生產工藝,弘揚“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正是許多像彭朝和王真勇一樣的老酒師們,他們專注于釀造,用心、用情、用力把工藝操作做到極致,把一身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年輕一代,讓傳統工藝和工匠精神代代相傳。
10月25日,庚子年茅臺酒節祭祀大典上,王鵬等9名一線員工登上祭祀臺,拜師儀式上,他們向師父敬酒,行拜師禮并接受師父訓誡。作為首席釀造師彭朝之徒,王鵬說,師父戒尺加身,讓他感受到拜師儀式的莊嚴神圣,更被茅臺的質量信仰和工匠精神所深深折服。在成長道路上,他將謹記教誨,厚植深耕。
千載匠心,藝無止境。從最開始的“口傳心授”,到今天已經建立起了一系列成體系、制度化的工匠培養路徑,在技藝錘煉、匠心傳承的道路上,茅臺人一直孜孜以求,最終成就了一支更富有戰斗力的茅臺工匠隊伍。
三、全力以赴 護航生產
場景再切換至下沙一線的大后方。
10月22日,凌晨3點多,動力車間中華鍋爐房負責人嚴葉新就已帶著運行人員,在對鍋爐設備進行點火前的檢查了。各種安全閥、壓力表和受壓元件,都要仔細檢查到位,不容半點馬虎,一圈檢查下來,需要半小時左右。
4點整,運行人員按下鍋爐啟動鍵,啟爐暖管工作開始。5點整,5臺鍋爐加大“馬力”,正式向中華片區各制酒班組供汽。
嚴葉新說,鍋爐是高溫、高壓、有爆炸危險性的特種設備,正確使用鍋爐,及時發現和得當處理鍋爐運行故障至關重要,作為司爐工,必須高度負責,嚴格按章操作。
為確保鍋爐安全運行,司爐工必須密切關注運行參數,根據生產負荷進行及時調整。運行期間,他們必須每小時對所有設備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技術員楊正杰形容說,與生產很相似,酒師需要對酒醅“望聞摸掐”,設備檢查也要做到“望聞摸聽”。水位、汽壓參數是否正常?需要看;燃氣是否有泄漏?需要聞;水泵電機運行溫度是否正常?需要摸。風機運轉聲音是否正常?需要聽。
此時,在動力車間小河一級泵站,水運工羅心宇也在對設備進行巡檢。與供汽工段不一樣的是,小河一級泵站承擔著公司生產、生活、基建、綠化等各方面的供水任務,必須保證24小時正常運轉。羅心宇說,牽一發而動全身,水泵聲音是否氣蝕?地腳螺絲是否松動?電器設備是否正常?每個零件,每個步驟,都不能掉以輕心。
雖然工種不同,但供水和供汽工段都必須做到“按章操作,確保安全,定時巡檢,快速響應”。
2021年生產年度,茅臺新投產3個車間、18棟生產廠房,水、電、汽等供給任務隨之增加,為保障生產用水、用汽,早在九月下旬,動力車間就組織對各類設備進行了大檢大修和維護保養。檢修涉及項目上百項,內容多、工種多、工期緊,需要上下、內外交叉作業。為確保安全、快捷、高效,動力車間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和人才優勢,克服困難、靈活機動開展檢修,為生產的順利進行“護航”。
除了水、電、汽等的供給保障外,生產物資配送,也是保障生產的重要條件。
在制曲一車間磨糧點,生產物資配送保障車間駕駛員何洪弟正在裝車,他負責的是制酒二十三車間10個班組的紅糧轉運工作,每天轉運5趟,一趟來回1個小時左右。下沙前幾天,一直都在下雨,每次裝完糧,何洪弟都會將雨篷扎緊,仔細檢查完備后再出車,他說,他的職責就是保障駕駛安全和紅糧安全。
生產物資配送保障車間安全科副科長鐘明介紹,為打好下沙配送保障“攻堅戰”,車間提早籌備安排,在車輛、人員、路線等方面進行科學調度的同時,還成立了黨員先鋒隊,全力做到“重安全、保生產、促效益、服務好”,鐘明擔任的就是安全保障先鋒隊領隊。
鐘明說,在17年的運輸生涯中,他經歷了紅糧轉運任務越來越重,也見證了運輸道路越來越寬敞,設備越來越先進,茅臺發展越來越好,再苦再累都值得,一定要用心守好運輸安全。
水、電、汽供給,運輸保障,設備維護,土建維修……在生產后方,無數后勤保障部門全力以赴、通力配合,為茅臺打好生產質量工作“開局戰”保駕護航。
10月21日中午,下沙第五天,制酒十五車間食堂內氣氛融洽,員工們圍坐一起品美食話生產。為提振士氣,激勵制酒員工鼓足干勁,全身心投入到下造沙生產工作中,公司制定了《關于為2021年度下造沙輪次制酒員工加餐鼓勵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工作時間最長、勞動量最大的下造沙輪次,員工餐食要做到搭配合理,營養均衡,讓廣大員工感受到企業的關懷。
會餐剛一結束,制酒十五車間7班酒師唐晉魚就帶領班組員工們又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下沙生產,他說,會餐給大家鼓了勁,打了氣,干起工作來更給力了。
四、暖陽映朝霞 秋日勝春華
年年秋日,如期而至。
一場秋雨過后,盤旋在茅臺上空的云層逐漸散開,一抹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晾堂,投射在糧堆上,光影斑駁,紅糧“生香”,令人陶醉。
遠處青山矗立,腳下河水蕩漾,越往高處走,越能把綿延不斷的生產廠房盡收眼底,一棟棟廠房上空的蒸騰熱氣,仿佛山里人家的裊裊炊煙。
晾堂上,又見紅沙飛舞。
暖陽映朝霞,秋日勝春華,這是茅臺人在釀美酒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