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仍將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格局,我國的經濟發展之路或將更加注重提“質”而非單純的加“量”,同時“雙循環”將成為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供需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
“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在當前全球經濟放緩、逆全球化端倪顯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形勢之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轉變。全會在對當前中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做出全面評估后,提出建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如何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格局下中國會有哪些新的機遇?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仍將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格局,我國的經濟發展之路或將更加注重提“質”而非單純的加“量”,同時“雙循環”將成為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供需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
以改革和創新打通國內大循環
關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傳統國際循環明顯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這個循環要暢通起來,就必須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特別是供給體系要和國內需求更加適配。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對于需求端來說,擴大內需是發展“雙循環”的關鍵。中信證券(600030,股吧)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更加注重民生民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擴大新基建等有效投資、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經濟建設以釋放消費活力。同時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拓寬外貿“朋友圈”,以加強國際貿易領域和金融領域的雙邊合作。對于供給端而言,預計將繼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并完善國內產業鏈建設以保障供給端的提質升級。
麥格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認為,建立“雙循環”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今后要爭取在科技和能源等關鍵領域不被“掐脖子”。
二是需要提高內需,特別是消費在經濟中的比重,從而減少對外需的依賴。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是要提高消費在總需求中的比重,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動能。胡偉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具體而言,要提高消費在總需求中的比重,繼續加杠桿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只能提高居民部門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而這取決于要素市場的狀況。解決辦法只能是通過一系列要素市場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變收入分配的格局。
內需包括消費和投資,“十四五”期間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需打破目前制約國內消費和民間投資的一些約束,釋放國內消費和投資增長的空間。
土地改革也被認為是促進“雙循環”以及釋放國內消費潛力的關鍵一環。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向記者解釋,土地改革有助于土地資源更為合理的分配使用,有助于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連平認為,土地制度改革能夠創造新增財富,同時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有利于穩定房地產市場。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偉建預測,未來在全面促進消費方面的政策可期。
一是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通過將產業升級與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相結合,不斷滿足國內居民對高品質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二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要讓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
三是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的后顧之憂。
唐偉建認為,在拓展投資空間方面可能的舉措包括三方面。
一是激活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消除各領域投資的限制性政策。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關鍵技術領域加大投資。
三是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重點,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強國建設,推進能源革命和加快數字化發展。
圖 / 圖蟲創意
高水平開放與“雙循環”相互促進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指出,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全會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質上是以提升國內超大市場吸引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帶動擴大開放各項任務舉措有效落地,加快主動型發展!笆奈濉睍r期的高水平開放將更多依靠國內超大市場的吸引力,而非簡單通過放開準入等政策助力。
專家普遍認為,“十四五”時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擴大開放戰略將并行推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具體開放領域,金融業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更加值得期待,未來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資本市場更大范圍開放,自貿區內的投融資貿易便利化將成為重點開放領域,新的金融開放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有望取得新進展。
如何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唐建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第一,發揮中國市場規模大、工業體系齊全及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優勢,形成區域產業鏈集群。
第二,主動參與全球經貿規則的談判和制定,努力打破某些國家“去中國化”的圖謀,促進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加完整、更具韌性、更有競爭力。
“今年中國可能會成為大型經濟體中唯一能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這樣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創歷史新高!碧平▊シQ,以自身發展帶動全球發展,才是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保障,未來中國應利用自身內需空間大的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帶動世界經濟復蘇”。
新時期對內開放也尤為重要。實行真正的國民待遇,不同所有制企業和資本都一視同仁,公平競爭。對國內民間資本的開放問題,再度成為業內關注的一個重點。
關于國內民間資本的開放問題,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
一要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
二要采取措施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三要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特別是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四要完善政策執行方式,將“加強產權保護”落到實處;
五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六要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