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表示,過去兩年間,因機構跑路而給學員帶來的直接損失接近10億元人民幣。 ]
“我在疫情期間因低價課優惠給孩子買了非常多課程,但恢復正價后,我正在根據教學效果以及孩子的喜愛程度進行篩選,主要集中在目前行業頭部那幾家。”孩子正上小學四年級的高先生如此對第一財經記者描述對在線教育品牌的選擇。
疫情使得線上教育業績暴增,加上行業格局日漸明朗,頭部項目紛紛獲得資本大額資金加持。但矛盾的現象在于,在線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線下教育爆雷、跑路、倒閉等負面問題層出不窮,機構預計線下教培機構營收在今年三四季度也很難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生存仍是機構面臨的核心挑戰。
另外,線上教育機構雖然頗受機構青睞,但多位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額融資與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下缺乏優質項目,一旦正式上市步入二級市場,將大概率出現估值倒掛現象,且目前多家教育中概股公司出現市值縮水現象即是前車之鑒。
已經歷一波資本周期的教育行業當下涌入諸多新興創業公司,未來行業賽道將愈加細分,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重,參賽者第一要務是活著;第二是讓行業回歸本質——通過優質師資提高效率,同時在細分賽道努力做到最好。
冷暖對比明顯
十月下旬,老牌教育連鎖機構優勝教育全國多所校區接連關閉的消息將教育行業的寒潮正式揭開。數據顯示,僅優勝教育北京廣渠門校區應退學費總額已超過900萬元。
其后,在輿論的壓力下,優勝教育創始人陳昊在直播中回應倒閉與跑路問題時稱,優勝教育在疫情期間受到很大沖擊,以北京為例,疫情期間北京的營收只有過去的四分之一。陳昊表示會堅持,不會逃避,只要能活下去就會慢慢還。
2019年2月,成立十多年的老牌留學機構太傻留學宣布破產清算;同年3月,莎翁少兒家庭英語宣布破產,拖欠家長、加盟商費用超千萬元;2019年9月,創辦二十年的韋博英語突然倒閉,全國多地校區關門并引發退費潮。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2019年一場大會上針對大量教育機構跑路等行業亂象表示,預計2020年教育領域會有較大規模的洗牌。“過去兩年間,因機構跑路而給學員帶來的直接損失接近10億元人民幣。”
廣證恒生證券認為,對于早教托育、素質教育、K12學科培訓等領域的線下業態,由于停課、市場緊張情緒所致,需求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導致企業現金流緊張,全年業績有下降風險,學科培訓等剛需型的業態可能要好于其他非剛需型的業態。
瓴為資本創始合伙人葛文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線下陸續發生的教育機構爆雷反映出當下教育行業正在逐漸回歸本質,不再一味討論技術或融資,而是回歸效率問題、效果比拼。另外,除了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外,葛文偉看好5G技術帶動下的行業前景,他稱直播改變的教育行業,除了全息影像外,未來更將以想象不到的形式改變整個行業。
硬幣的另一面是教育領域成為2020年投融資最為吃香的行業,華興資本2020年第三季度私募報告顯示,教育培訓領域行業加速分化,資源向頭部集中的趨勢越發明顯。盡管教育領域投資數量保持下降趨勢,但整體投資金額大幅上升。企名片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教育板塊發生的投資事件數量為243起,同比下降47%,而投資金額達到了360億元,同比提升111%。其中最大額度為猿輔導的22億美元融資,其次是作業幫7.5億美元E輪融資,以及掌門一對一4億美元的戰略融資。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財務顧問事業部負責人周翔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教育賽道的火熱主要是歸因于疫情的影響,線上教育滲透率不斷提升,用戶規模不斷提升,頭部教育公司基于不斷增大的投放力度及品牌優勢使得公司各方面業務數據增長表現亮眼,在資本市場吸金力度較強。
慕華資本創始合伙人張妤表示,融資數量下滑但融資總金額上升說明資本越發聚集在中上游競爭者中,包括頭部機構,因此創業者哪怕最初市場空間并不大,都需要努力在垂直與細分領域做到最好。
但教育行業特殊的慢節奏、長周期并不一定適合高額大手筆燒錢戰,葛文偉直接評價稱目前在線教育頭部兩家創業公司之間的燒錢戰就像當年的滴滴快的一樣,是完全無意義的。
俞敏洪將一味燒錢追風口的公司稱為營銷型教育公司,他稱這些公司幾乎沒有一家解決了自己的營銷成本、市場成本、老師課酬等,最后導致總花費大于總收入的局面。所以營銷型的教育公司就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靠資本活著,想辦法拼命融資;第二種是靠預收款活著。
俞敏洪強調不論是外教口語一對一還是K12一對一,這些教育公司的錢更多交給了字節跳動、百度等公司,而沒有真正解決一個常規商業模式的問題。創始人寧可不斷投入市場營銷、不斷讓資本進入,也不愿意縮小規模,實現收入和支出的正向流動,即收入大于支出的模式。
樂樂課堂創始人兼CEO毛穎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燒錢只是開始,核心要看企業是否“接得住”,通過0元課、1元課吸引大規模流量進入平臺后,原本一個助教可以服務一百人的企業,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服務千人萬人的能力提升?一旦“接不住”將直接導致服務體驗的下降,進而導致退費退課等問題的發生,對教育企業品牌產生負面影響。
按下暫停鍵的紅利
創新工場合伙人張麗君加入創新工場近十年,她用這十年從業歷程分析教育行業的十年周期性稱,整個中國創投市場從2013年、2014年開始火起來,教育行業周期性下滑在2019年非常明顯,其間誕生了人口紅利、技術紅利等諸多疊加的指數級增長。從最初2011年幾乎沒有多少基金看教育,到現在很多投資人也不再看教育,整個教育行業已然經歷了一個周期循環。
過程之中,張麗君認為助推教育行業發展本身最大的一波是直播技術——從最初的三線少兒外教,到數學思維、大班直播課,目前頭部四家巨頭企業已經非常明顯了。其后,在語文品類、編程、畫畫、樂器陪練等領域相對認知與視覺聽覺也能夠線上化,因此也相對較快地跑起來。整體而言,直播技術的應用從一對一、一對大班、一對小班以及AI互動課都逐漸應用起來。
但張麗君也認為過去這一波技術紅利已經在今年疫情發生之后被極大地加速與吃透了,這波紅利已經讓最容易線上化的企業獲得最多的用戶、最高的市場地位、最多的融資份額,這個市場的格局已基本上很難再發生很大的變化和調整了。
伴魚市場部負責人翟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線教育發展這么多年,競爭愈加激烈,流量越來越貴,企業進入門檻變高,那些缺乏焦點競爭力、缺乏精致化運營能力、資金實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不強的玩家發展受限,很難實現健康經營和規模化之間的平衡。另外,頭部教育企業的生態業務線更加完善,縱向深挖年齡段橫向不斷拓寬完善矩陣,逐步擠壓中小機構的生存空間。
那么下一波的行業機會在哪里?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投資人與創業者一致認為是OMO,但對這個詞匯的理解不能片面,否則將陷入偽概念的泥淖。
所謂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線上線下相融合,葛文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教育OMO的本質就是尋求線上線下最優解的過程,如果線下能解決效率問題就去線下,不一定非要線上。
當然在線教育不應只是簡單地線下轉線上,葛文偉預測未來的線下機構會從啞鈴狀發展為水滴狀,更多的教育機構會變成營銷和線下服務的4S店。而目前教育培訓行業呈啞鈴型格局:兩邊大、中間小。兩邊是大型品牌機構和小微機構,中間受擠壓縮小的是中小型教育機構。
張麗君表示,一個教育企業必須具備綜合的能力——從用戶獲取到內容生產,到產品交付,再到服務運營組織,而且這幾方面的能力在團隊當中需要有一個很好的銜接,將這幾個環節都充分融合起來,這樣的用戶體驗才是最完整和一致的,才有戰斗力。
要達成這樣戰斗力的塑造,企業的核心壁壘在張麗君看來存在于兩方面:第一,具備真正意義上清晰用戶定位的品牌;第二,團隊與組織回歸根本,教育行業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沒有辦法脫離服務存在,仍舊是人力密集型組織。
先保證活著
雖然教育行業大趨勢是確定的未來,但身在局中,活下去并非易事。周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下行業競爭對于非頭部教育公司仍然存較大獲客壓力,另外在疫情后部分線下教育公司在線上板塊的布局逐漸站穩腳跟,后續將使得整體市場的競爭加劇。在行業的角度上今年大部分在線教育公司主要通過免費課的形式吸引客戶,但后續正價課的轉化率值得持續關注;另外在新客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在線公司如何保證優質的服務能力也值得思考。
也正因此,包括VIPKID及鯨魚外教培優等企業逐漸強調UE(Unit Economic model,即單位經濟模型)的重要性。鯨魚外教培優CEO吳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獲客成本下降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跟外部環境相關,疫情讓用戶線上滲透率得到明確提升;第二,疫情給線下經營造成很大挑戰,但用戶的需求不變,尤其英語學習屬于剛需,所以會有不少用戶從線下轉到線上。經過一季度的高峰,用戶整體呈現出持續加速向線上轉化的趨勢,隨著用戶意向變強,鯨魚一個線索、意向用戶到最后購買正價課用戶的轉化率比去年同期高出將近1/3。
相較于在線教育大行業,吳昊認為少兒英語直播外教賽道競爭實際是在變弱,如外教招聘的廣告投放量、給到外教的課酬等,均逐漸回歸到比較理性的狀態,利于運營效率較高的企業受益。
翟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在線教育各個賽道上的不少項目已經拿到融資跑出商業模式,投資人很難有動力再去孵化TOP級之后的項目。
在投資機構方面,吳昊也表示,所接觸的投資人對教育標的衡量標準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從關注規模和增速轉向對UE以及盈利能力的變化。過去很多投資人習慣了投互聯網行業,對規模更加關注,即所謂“規模效應”。現在如果少兒英語行業只有規模或只有增速,但經濟模型不健康,那未來很有可能長期都沒辦法實現規模化盈利。所以今年從投資人的角度最關心的是單位經濟模型,尤其是首單的單位經濟模型。首單如果虧損太多,即便后期續費也無法實現盈利。
但也并非是所有在線教育企業都適合強調UE,吳昊認為具體還是要看賽道,比如K12領域賽道空間比較大,本身獲客成本占比也非常大,在競爭相對減弱的時候可以采取措施,但現在還沒有到強調UE的時候。UE里的剛性組成是師資成本,K12領域如果少些投放,增速就會發生明顯下降。
因此正如張麗君所言,最終用戶需求還是要回歸到差異化、本地化、線下場景等不同教學場景形態,因為最大的市場已經被頭部幾家企業和機構占據,且教育企業創業者也越來越多樂,競爭越來越激烈,從業者必須充分思考自己差異化的可能性,現在已經不是只要隨便做一個產品就能獲得客戶的時代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