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辦,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承辦的清華公益扶貧論壇在北京召開。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決戰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和挑戰,如何更好地動員全社會力量、多方合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脫貧成果的常態化和持續化,成為此次論壇的熱議話題。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致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在致辭中表示,貧困的形成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多種原因,需要形成一套整體性扶貧減貧解決方案,希望多方力量攜起手來形成命運共同體,為了更好的世界、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努力。
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席院長吳紅波,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好未來集團執行總裁萬怡挺博士等受邀參加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
好未來集團執行總裁萬怡挺博士分享教育扶貧實踐案例
作為民營科技教育企業的代表,好未來執行總裁萬怡挺表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與扶智是教育行業的優勢,也是好未來的優勢。好未來從1.0階段的出資金,2.0階段的出老師,到3.0階段的出技術,不斷在教育扶貧供給側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堅持科技驅動,力求讓教育扶貧項目“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用得準”,取得了一點可復制的經驗。
在演講中,萬怡挺分享了好未來愛與科技相結合的教育扶貧實踐。
在千里之外的大涼山,252個教學點近8萬名彝族學生正在通過好未來“AI老師漢語學習系統”學習普通話,很多孩子已能夠聽懂基本日常用語,學習效率比原來提高兩三倍。
在新疆吉木乃,好未來老師正在與當地老師攜手以“雙師課堂”模式,通過互聯網為學生們授課。與此同時,好未來也在通過“雙師課堂”為當地培養種子教師,逐漸實現教育扶貧從“輸血”到“造血”。
在貴州畢節,好未來“起點計劃”已經為當地51所幼兒園的300多名幼兒教師提供了教研資源、教學培訓和信息化平臺,通過提升鄉村教師水平,影響更多孩子。
由好未來公益基金會發起的“希望在線”平臺,通過整合好未來旗下優質的教育和技術資源,助力提升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自2017年上線至今,“希望在線”已覆蓋陜西、河北、貴州、新疆、云南、四川等18省40縣區,受益貧困師生達10余萬。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帶來了新挑戰。疫情期間,好未來等教育培訓業積極發揮資源和技術優勢,彰顯出行業價值和社會責任感。
“越是艱難的時候,愛和科技的力量越重要。”萬怡挺表示,疫情暴發后,好未來設立1億元抗疫專項資金,2000萬捐給武漢市慈善總會,8000萬用于支持“停課不停學”行動,通過旗下學而思網校等品牌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免費直播課,同時為公立學校和其他培訓機構提供免費技術支持。
據統計,疫情期間,每天觀看學而思網校直播課的學生超過6000萬人次,包括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此外,好未來智慧教育累計為全國49個市縣的300多所學校提供了直播教學系統和免費直播課,惠及500多萬師生。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央明確提出明年脫貧攻堅全面融入鄉村振興,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將成為未來扶貧工作的新命題。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也將更加凸顯。
在萬怡挺看來,教育扶貧需要成千上萬人的共同努力,好未來希望攜手政府、高校、企業、公益組織等多方力量,為更多孩子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與此同時,好未來將通過17年來在教學教研領域的沉淀和前沿的教育科技,與廣大合作伙伴一道,實現教育扶貧項目的三個“大規模”:大規模的高品質、大規模的有溫度和大規模的定制化,使教育成為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的重要一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