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何樂舒
[ 專業批發市場是廣州傳統商貿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密集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600多個專業市場是這座“千年商都”最大的特色和標志之一。然而,當年大部分專業批發市場屬歷史自發形成,缺乏統一規劃以及現代化管理,如今出現了與現代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不兼容的現象,專業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
十月金秋,即便是工作日,作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中高檔服裝批發中心之一,廣州白馬服裝市場(下稱“白馬市場”)一樓的人流依舊很旺。不過,逐層往上走,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了。3樓的人流已經少了很多,6樓以上基本沒有客人,非常安靜。
今年6月以來,第一財經記者走訪了廣州多個服裝批發市場,面對疫情下的生意重啟,有人歡喜有人愁。值得一提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部分商戶注意到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重新思考傳統商貿模式是否需要作出改變。
廣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疫情對專業批發市場的沖擊不小,但也是推動實體市場轉型升級的契機。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出臺了不少措施推動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有專家認為目前已進入到關鍵的變革階段。
廣州專業批發市場發展起步早,總體規模大,形成了多個享譽全國的產業集群,這些發達的專業市場是廣州傳統商貿功能的重要載體,大力推動其轉型升級的背后是廣州建設現代商都、實現城市轉型的迫切需求。多位專家學者向第一財經表示,廣州作為千年商都在建設國際商貿中心時有先發優勢,但面臨的挑戰仍然嚴峻,存在發展短板。
專業批發市場復工后
白馬市場于3月1日正式復工復產。“上半年訂單差很多,這幾個月訂單恢復了一些,但我們對于冬季做版還是比較謹慎,客戶下單了我們才做,不會像往年那樣做好了囤貨賣。”李霞的檔口已經在白馬市場開了十年,現有客戶基本都是老客戶。
同樣位于廣州火車站附近的另一個10層樓高的服裝批發商場,情況更不盡如人意,已有五分之四的店鋪開門營業,但顧客寥寥無幾。
黃雯從事服裝批發近20年,在該服裝城租了一個面積較大的店鋪。“上半年訂單量驟減,我們后面還有工廠和工人,壓力很大。”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人員流動頻繁起來,黃雯稱,總體訂單量依然只有去年的七成。
然而,有些批發工廠老板卻表示,開工后訂單多到做不過來。
李遠的服裝批發工廠已在大源村扎根二十余年,大源村2015年入選全國“淘寶村”名單,今年銷售額破百億元。隨著大源村的業態發展,李遠的客戶也在發生演變:從內銷給附近的沙河服裝批發市場,到外貿,再到電商。目前,李遠的客戶中,電商占比80%左右,外貿占比接近20%,其中的電商客戶基本來自大源村。
“網批還可以做,實體真的不行了。”李遠的哥哥稱,電商客戶下單的量不少,一般能達到2000~3000件。
廣州專業批發市場發展起步早,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逐步自發形成,總體規模大。市場涵蓋皮革皮具、鞋業、紡織服裝、五金建材等經營門類,形成了享譽全國的流花服裝、站西鞋材、獅嶺皮革、中大布匹等產業集群。第一財經記者從廣州市商務局獲悉,全市的批發市場數據是動態的,目前是600多個。
直播帶貨:商戶態度不一
上午11時許,李霞的店里正在做直播,主播和工作人員在直播結束后立刻趕往另一個檔口。“那是白馬市場組織的直播,每周一次,在各店鋪輪流,我們提供場地和衣服。”
今年初,廣州明確加快推進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和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促進上下游產業整合;推進100家以上專業批發市場開展直播電商試點,引入“線上引流+實體批發+直播帶貨”新模式。
習慣“三現(現金、現貨、現場)”交易的商戶們對于“直播帶貨”這種新模式,顯然有點水土不服。
當被問及是否有試水直播帶貨時,白馬市場某商戶說:“直播對我們沖擊很大,我們都是做中高端服裝的,為了保護客戶利益,不能把價格壓低做直播,所以只做實體店。”
另一方面,也不乏商戶希望擁抱數字經濟,邁出轉型的第一步,但走出這一步卻并非易事。黃雯稱:“其實挺想做線上的,但是沒有經驗,也沒有粉絲。如果多一條渠道且效果不錯的話,那肯定考慮做。”
實踐之后,黃雯發現,“直播帶貨”要達到預期效果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要找到有一定帶貨能力的主播,后方也要有一個團隊熟練操作各種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從未涉足線上業務的商戶如果無法得到專業的協助,往往無從下手。
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聲音,一位服裝城的負責人認為,批發市場的本質是完善且強大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必須走高質量發展的路線,線上銷售可以作為補充和輔助。
“不能夸大直播電商的作用,這只是一種形態,在轉型升級中只是一朵浪花而已。”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研究院院長王先慶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從專業市場的角度來看,商戶不積極參與甚至排斥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所有的市場和商戶都適合搞視頻化,而且直播電商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市場也不成熟,因此,不能以直播電商如何發展或者發展到何種程度,來評價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深度和廣度,這只是很小的一個變革方向和趨勢。
政策力度加碼
專業批發市場是廣州傳統商貿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密集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600多個專業市場是這座“千年商都”最大的特色和標志之一。然而,當年大部分專業批發市場屬歷史自發形成,缺乏統一規劃以及現代化管理,如今出現了與現代城市功能定位不匹配、不兼容的現象,專業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去年以來,廣州將專業批發市場改造提升列入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廣州市政府也抓住機遇在今年推出一系列政策,從各個方面加快專業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廣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林國強在今年6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以來,廣州已有累計127個專業市場完成轉型疏解,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王先慶認為,廣州專業批發市場轉型整體來說效果還可以,正在探索的比如展貿、眾創空間、直播等,都還有所作為。不過,其中有兩個原因也影響了成效,一是業態老化導致轉型非常困難,選準方向非常重要;二是面對數字經濟帶來的一系列變革,專業批發市場還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時間接受新事物。
疫情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變成了加速行業洗牌的“催化劑”。上述服裝城負責人認為,有些批發中間商沒有后方的生產工廠,也沒有固定的客戶渠道,疫情期間熬不住就會被淘汰掉,而有實力的以及有開拓精神轉戰電商的商戶則生存下來,并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回歸商業本質,專業市場還是有生存空間的。”對于專業批發市場的轉型之路,王先慶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第一是打造體驗中心和展示中心,發揮展貿功能;第二是提供定制服務,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第三是時尚創意和新品設計,把過去的臨時中轉型的經營狀態轉成自有品牌、自有渠道的經營。
從傳統商都到現代商都
今年初,《廣州市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實施方案(2020~2022年)》印發,專業市場加快轉型升級是其中一項內容。
廣州國際商貿中心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張昱分析說,要鞏固提升國際商貿中心功能,廣州目前面臨著一些重要挑戰,比如,互聯網技術突破及其商業應用對全球商貿模式產生的巨大沖擊,主要體現為對商貿的產業形態、要素利用、生產組織等模式的重塑。如果不能及時把握商貿模式的新變化,即使像廣州這樣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國際商貿中心,其影響力也可能會被削弱。
廣州社科院現代市場研究所所長何江也表示,廣州在建設國際商貿中心上至少有五點優勢:包括千年商都的歷史底蘊優勢、突出的區位優勢、商貿業的先行發展優勢、齊全高效的產業鏈優勢,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優勢。另外,廣州在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但廣州在城市商貿功能方面與知名國際大都市比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未來應該在哪些方向發力?何江表示,一是要增強國際消費中心的功能,廣州已于近日正式向商務部申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試點,要抓住機遇;二是繼續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增強國際貿易中心功能;三是以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為核心,增強“網絡商都”功能;四是繼續推動專業批發市場轉型疏解,增強國際采購中心功能;五是以正在籌劃的廣州期貨交易所為重要依托,增強全球資源配置中心功能;六是促進會議展覽平衡發展,增強國際會展中心功能。此外,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發力。
(文中李霞、黃雯、李遠均為化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