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的簽署讓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歷時8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終于在2020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
據悉,RCEP是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成員國包括東盟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這15個成員國的總人口、經濟體量、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
今日,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RCEP不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而且是一個全面、現代、高質量和互惠的自貿協定。其中,貨物貿易零關稅產品數整體上超過90%。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水平顯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貿協定。
“同時,RCEP新增了中日、日韓兩對重要國家間的自貿關系,使區域內自由貿易程度顯著提升。根據國際智庫測算,2025年,RCEP可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增長比基線多10.4%。”?王受文表示。
財政部方面則坦言,RCEP順利簽署,對增強各國疫后經濟恢復、促進長期繁榮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貿易自由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將為區域經貿繁榮帶來更大促進,協定的優惠成果直接惠及消費者和行業企業,將為豐富消費市場選擇、降低企業貿易成本發揮重要作用。
━━━━━
關注1
為何歷經8年“馬拉松式”談判
RCEP協定由序言、20個章節(主要包括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服務貿易、投資、電子商務、政府采購等)以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自然人臨時移動承諾表組成。
王受文介紹稱,RCEP采用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支持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采用新技術推動海關便利化,促進新型跨境物流發展;采用負面清單作出投資準入承諾,大大提升投資政策的透明度;協定還納入了高水平的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章節,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需要。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記者表示,RCEP自貿區是一個涵蓋全球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全球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協定。RCEP的簽署意味著區內各成員國關稅(非關稅壁壘)與其他貿易限制將大幅降低并逐步取消,區域內要素流通更加暢通、貿易投資更加自由便利,推動區內產業鏈與供應鏈合作,能夠顯著降低區內企業生產成本與準入門檻,拉動投資、改善就業、帶動消費和經濟復蘇,同時,貿易自由便利化程度提高也有助于減少貧困和區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周茂華稱,作為數字經濟核心組成部分之一的電子商務,近年來在中國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加速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一是近年來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呈現兩位數增長態勢,且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的比重不斷上升;二是跨境電商改變了傳統貿易跨境貿易組織形式,居民可以逐步出戶“買賣全球”,提升跨境貿易效率,為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三是電子商務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融合,不僅創新出新業太和商業模式,而且加快線上電商與線下傳統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等。
不過,RCEP的簽署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1年2月,第十八次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首次提出RCEP,且在同年舉行的東盟峰會上得到東盟10國領導人的正式批準。
2012年8月,在柬埔寨舉行的首屆東盟與自貿伙伴國經貿部長會議上,來自東盟10國和澳、中、印、日、韓、新的經貿部長發表聯合聲明,就啟動RCEP談判達成原則共識并通過了《RCEP談判指導原則和目標》。
若按照RCEP組建的預計時間表,2013年初啟動談判,2015年底就應該完成談判并進入實施階段,但由于種種復雜原因,直到2019年11月份發布的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中才對外宣布,十五個RCEP成員國已經結束全部20個章節的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的市場準入問題的談判。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也給RCEP的談判帶來障礙。王受文在5月份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新冠疫情發生,確實對有關談判、一些會議組織產生了影響。但是RCEP成員完善了工作計劃,剛開始召開一些面對面會議,現在改為視頻會議,加大了視頻會議開會頻率,現在RCEP相關談判磋商還在正常進行。
王受文進一步表示,年內如果簽署RCEP協定,對于本地區應對疫情給貿易投資帶來的負面影響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疫情過后,本地區經濟要實現迅速、強有力復蘇,RCEP協定簽署具有重要意義。
━━━━━
關注2
如何看待印度并未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雖然在2012年就參與啟動RCEP談判達成原則共識,但最終其卻并未成為RCEP的成員國。
其中,早在去年11月份發布的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聯合聲明中就提到,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所有RCEP成員國將共同努力以彼此滿意的方式解決這些未決問題,印度的最終決定將取決于這些問題的圓滿解決。
根據公開報道,在2019年9月份于曼谷舉行的16國貿易部長會議就結束RCEP談判達成初步協議,但最后關頭印度卻提出異議,爭議內容包括關稅、服務貿易、市場以及投資,印度擔心短期內大幅開放其國內市場將對國內工業產生沖擊,另外還擔心關稅降低將對國內制造業造成影響。
其實,對于印度參與RCEP,中國在多個場合都持開放態度,王受文在5月份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也坦言,中方歡迎印度在合適的時候能夠重返談判。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印度未能加入RCEP確實縮小了協定的覆蓋范圍,但同時也減小了RCEP的談判難度,這些年來,RCEP之所以出現“馬拉松式”的談判,原因就包括在印度方面“卡殼”,不過,RCEP還是給印度留了“口子”,持開放態度,但對印度有的要求也不能過度滿足,否則無法達成共贏。
━━━━━
關注3
對中國影響幾何
“RCEP簽署,對中國而言,在外經貿領域是僅次于WTO的標志性事件”,彭波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由此可見這一協定的重要性。
在彭波來看,RCEP簽署對中國的意義在于保障外部市場,穩定外貿形勢,進一步加強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改善相對美國的力量對比。此外,促進雙循環進一步發展,壯大內循環,提升外循環。對世界而言,這一協議也部分修復了貿易摩擦給全球經貿格局帶來的沖擊與破壞,同時,還推動世界經濟更快更好地從疫情沖擊中恢復過來,也促進了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
周茂華表示,對中國而言,全球最大自貿協定達成,將深化中國與其他成員國的合作,促進區內貿易投資活躍,有助于釋放國內市場潛力,拉動就業和經濟,提升整體社會福利,同時,還能推動中國貿易多元化,降低我國外貿對傳統歐美市場的過度依賴。?
“此外,RCEP15個成員國中,既有發達經濟體,也有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多元,各成員國在各自產業存在比較優勢,各方競合將推動產業創新。”周茂華進一步分析稱。
━━━━━
關注4
中日首次達成雙邊關稅減讓安排有何利好
RCEP的簽署讓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白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單純從RCEP的覆蓋范圍來看并不是特別大,因為在參與的15個國家中,除了日本,中國已經和其他13個國家簽有自貿協定,但日本卻是最有含金量的,畢竟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中國則是第二大經濟體,老二和老三“聯合”,這種“門當戶對”形成的合力以及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另外,韓國也加入了RCEP,中日韓聯合的聚合力也是很大的。
周茂華則認為,中日首次達成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將推動中日雙邊貿易“質”和“量”提升。中日在經濟結構與貿易結構方面互補性特征明顯,降低關稅有助于降低雙邊貿易成本,提升雙邊貿易競爭力與吸引力,釋放貿易潛力。
此外,興業證券(601377,股吧)認為,在當下信用債、金融監管加強等問題導致市場整體偏好下降背景下,中日首次達成雙邊關稅減讓安排,有望提振市場風險偏好。
━━━━━
關注5
RCEP“朋友圈”意味著什么
白明分析稱,RCEP的正式簽署并不只是簡單的空間擴大,而是合作內容也更豐富,我們雖然與一些國家合作得很緊密,但并沒有一個制度上的載體,顯得比較松散,而且自貿協定只能解決國與國即“我與你”之間的貿易,但RCEP是一個整體,除了能解決雙邊貿易外,還能解決“你我他”的第三國、第四國多邊貿易問題,特別是產業鏈相關貿易,可能要涉及7、8個國家,簽署協議之后,就能把原來可能要在區域外解決的問題,放到區域內來解決。
“因此,對中國而言,RCEP的正式簽署意味著中國擴大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空間,差不多20年前,‘入世’給中國經濟帶來強勁動力,現在,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涌起,世界貿易發展遭遇嚴重障礙,而中國是貿易大國,又在走向貿易強國,如果說沒有足夠的外部空間作為保障,那么這一系列的想法都難以實現。”白明分析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