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圍內肆虐,但并不能阻擋世界經濟走向融合與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
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第四次領導人會議通過視頻方式舉行,在東盟十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各國貿易部長簽署了RCEP協定。標志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領導人會議上表示,RCEP的簽署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
與全球其他自由貿易區一樣,RCEP將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作為首要任務,貨物貿易最終零關稅產品數整體上將超過90%,服務貿易和投資總體開放水平顯著高于原有“10+1”自貿協定,還納入了高水平的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等現代化議題。同時,RCEP采用區域累積的原產地規則,深化域內產業鏈價值鏈;利用新技術推動海關便利化,促進新型跨境物流發展;采用負面清單推進投資自由化,提升投資政策透明度,目的是促進區域內經貿規則的優化和整合。
中國積極參與RCEP,一方面緣于與RCEP成員經貿聯系緊密,最新統計顯示,中國與RCEP成員貿易總額約占我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參與RCEP與近年持續推進的擴大開放政策相契合。不難想象,RCEP一體化大市場的形成將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進一步促進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往來,這將有助于我國通過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和投資布局,不斷與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接軌,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眾所周知,堅持擴大開放,將開放挺進制度層面,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今年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發展格局中,外資外貿作用十分重要。無疑,RCEP協議的簽署,對中國穩外資穩外貿將帶來積極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與當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樣,RCEP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既是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RCEP希望形成區域內的統一規則體系,降低經營成本,減少經營的不確定風險。具體包括各成員之間的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10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
換言之,在便利我國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同時,他國產品和服務進入中國也更為方便。以成衣制作為例,協定簽署后,產自澳大利亞的羊毛和東南亞代工的紡織品可以免稅進入我國,對國內原材料產地及加工業必將帶來沖擊;而日本的汽車、相機等產品隨著關稅下降甚至降至零后,一直受關稅政策保護的國內相關產業就失去了庇護,必須面向全球競爭。
事實上,這也有利于促進我國各產業更充分地參與市場競爭,提升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即以擴大開放帶動國內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不斷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鞏固我國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為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提供有效支撐,加快形成國際經濟競爭合作新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正體現了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一宗旨。
總體而言,RCEP的簽署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正面積極看待,并以此為契機,讓國內行業企業更多地參與國際競爭,倒逼其提質增效,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來源: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