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數據智能服務商上海思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賢科技)正式宣布推出智能預審系統。談及系統研發邏輯,思賢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段建鋼介紹,這次的智能預審系統是公司自主研發的標準化產品,主要立足于挖掘一網通辦企業端審批需求及業務邏輯共性。
據了解,以智能預審系統為核心引擎的預審系統,可以支撐一網通辦企業端多個場景渠道應用,在效果端提升了行政審批的效率,加速推動政務一網通辦智能化。
自2018年起,思賢科技便和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一起為上海浦東行政服務中心提供AI+輔助審批解決方案。
“思賢科技在近2年內,通過對一網通辦政務領域的技術沉淀、審批業務邏輯knowhow的掌握,以及對長三角各行政服務中心的需求調研。研發了標準化產品智能預審系統。目前,公司已申請14項相關系統產品專利,據業內研發周期估算,競爭對手至少需要2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追趕上。”段建鋼認為。
談及定制化解決方案向標準化產品轉變的產品路徑,段建鋼介紹主要有三個層次:首先,行政審批的依據是國內各級相關法律法規,法規層面的一致性保證了相關行政審批規則在全國范圍內的一致性,以及產品化落地的可行性。其次,思賢科技自2016年以來,通過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參與了多個法院信息化大數據分析項目,在司法領域便積累了大量的knowhow并建立了相關的知識圖譜。2018年以來,通過和全國政務改革頭部浦東的合作,思賢科技近一步積累了相關大量文檔樣本數據,并相應開發了面對政務審批文檔的專用文檔分析模型。通過過去四年的持續積累和相關技術迭代,思賢科技已經建立了較完備的面對政務審批的核心技術壁壘,以及快速復制的產品化能力。“
短周期上線應用,加速一網通辦智能化
據了解,智能預審系統包含思賢科技自研的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文檔engine以及基于知識圖譜技術的智能審批engine。在具體落地環節,該系統通過將送審紙質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和結構化識別,自動提取審批的要素,評估每份資料的準確度,從而輔助窗口人員進行決策。
從效果來看,通過過去兩年的大量數據積累和產品迭代,智能預審系統已實現對1000多個企業相關審批事項的⾃動識別和審核判斷,并在準確率方面,常用解析字段達到99%,非常用字段準確率達到90%。對于常用事項,該平臺產品支持客戶在短周期內快速投入上線,得以節省大量人力和時間。
另外,對于部分需要定制化服務的政務審批需求,用戶可以選擇在思賢自研的低代碼政務開發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修改相關圖譜規則或者引入基于新數據finetune的統計模型。之后公司將持續基于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多項技術,基于政務審批的服務事項、法律法規、審批規則的動態變化,不斷地迭代更新數據模型和規則庫。
效率倍速提升,一個引擎支撐三大場景應用
以智能預審系統為核心引擎的預審系統,可以支撐一網通辦企業端多個場景渠道應用。目前,智能預審系統覆蓋各大行政服務中心高頻審批事項,支持自助端自主辦理、窗口端線下辦理、移動端企業專屬網頁三大場景中應用。以一份40頁的審批材料為例,之前的人工審核需要花費20-30分鐘,通過智能預審系統,只需2-3分鐘就能將材料預審完畢。大幅提高了企業辦事人員的效率。
“早在今年6月,思賢科技與青浦行政服務中心合作時,思賢便將在浦東定制化的AI+輔助審批解決方案,經研發設計成了產品。” 段建剛補充:“此次發布的智能預審系統,把窗口智能服務的架構模塊做了嵌入,幫助辦事人員一鍵生成辦事所需的材料。”以內資公司辦理變更經營范圍為例,原來企業需自行填報3份材料共計51個要素,通過窗口智能服務的功能,企業只需提供1個要素即可自動生成申報材料,實現企業“零材料填報”。
目前,思賢科技已與上海、浙江、安徽、江蘇等多地達成了合作。此外,思賢科技還推出了“ AI鴻鵠計劃”。通過招募AI代理合伙人、AI區域合伙人、AI戰略合伙人建立思賢科技的合作生態。思賢科技計劃為 “ AI鴻鵠計劃”的合伙人提供商務、培訓、服務上的支持,讓更多合作伙伴成為“新基建“的受益者。(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