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上海在新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謀劃和推動上海“十四五”發展,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根本指引,在新征程上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
11月25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下稱“全會”)提出了上述論斷。
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上海要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同時,要把大國經濟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文章做足,把國內國際雙循環能量交換的文章做足。
“服務新發展格局,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十二五”上海開始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十年來在轉型方面已經達到目標,減少了對原有發展路徑的很多依賴,轉向了新功能、新增長點的培育。但“十四五”和過去十年有很大的區別,上海要在升級方面有新的突破。“核心問題還是如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周振華說。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第一財經表示:“上海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只是上海的機會,還是全國乃至全球的機會。”
“三個關鍵”和“四個鏈接”
如何做足兩篇文章?全會進行了進一步的“拆解”:一方面,把大國經濟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占據關鍵環節,在供需對接中鍛造關鍵鏈條,在內需體系中打造關鍵支撐,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
另一方面,把國內國際雙循環能量交換的文章做足,構建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做足這兩篇文章,進而,上海要打造吸附全球要素資源的引力場、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橋頭堡、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試驗田,努力成為“走出去”的最好跳板、“引進來”的前沿陣地,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贏得開放發展的戰略主動。
周振華表示,不管是在國內大循環中實現“三個關鍵”,還是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構建“四個鏈接”,上海都需要有更高的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五個中心’上海已經有了,但還沒有真正起到引領作用,說明能級還不夠。”
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對上海全市發展格局再審視、再調整、再優化,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上海也對三十而立的浦東寄予厚望,全力打好新時代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這張“王牌”。全會指出,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舉全市之力,顯全局之效。
打造撒手锏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中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劉鶴在文章中表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
上海也提出,要著力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瞄準前沿、彎道超車,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撒手锏”,提高在世界生產網絡、國際市場體系中的話語權。
同時,要布局打造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和產業集群,始終把牢功能轉換和能級提升的戰略主動。
在今年8月召開的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要“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項目通過國家驗收,這也是我國首臺X射線波段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該裝置與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上海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等組成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設施集群的核心,成為我國光子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
不只大科學裝置。近年來,上海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加大,2016~2018年,市級財政科技支出分別為341.71億元、389.89億元、426.37億元,年均增幅11.7%。
《2020年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顯示,上海年度排名位居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百強城市第12位,比2019年上升4位。
更大力度引進人才
創新驅動最終取決于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會稱,上海將實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進計劃,打造國際一流人才高地。
中科院腦科學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院士說,上海目前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位列“第二方陣”,要進入“第一方陣”,關鍵在于國際人才的集聚。
“上海要成為國際人才集聚地,特別是要成為青年創新人才集聚地,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科研平臺和生活環境。”在他看來,教育是創新的源頭,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一定有好的大學,年輕人來到這里受教育然后留下來。
11月23日,中國上海門戶網站發布《上海市引進人才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辦法》(下稱《辦法》),明確五大類人才可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分別是高層次人才、重點機構緊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市場化創新創業人才、專門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包括高峰人才引領工程等在內的人才工程。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周海旺此前對記者表示,考慮到上海老齡化的持續加深,以及上海要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都需要加快引進年輕人才。
人才政策頻出的背后,是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加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布局。
《辦法》也明確,人才引進堅持以“城市發展導向”為指引,聚焦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基礎研究領域,實行條件管理。
推動長三角形成新發展格局
為做足兩篇文章,上海還提出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
尤其是五個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新城),要按照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推進建設,加快建設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今年9月,上海專門成立了上海市新城規劃建設推進協調領導小組,由龔正擔任組長,上海市常務副市長陳寅、副市長湯志平擔任副組長。
“這是上海空間結構和空間格局的重大變化,一方面要通過五個新城和中心城區的緊密鏈接,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級;一方面解決上海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新城能級提升,和周邊長三角其他城市形成鏈接,作為節點城市加強上海的對外輻射。”周振華說。
在上述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長三角區域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全會也提出,要推動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以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突破口,做好對外開放、對內開放兩篇大文章。
全會還首次提出,上海要“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這為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定下了基調。
曾剛對第一財經表示,上海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的機遇期,著力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不僅能讓上海從土地、勞動力等傳統優勢上升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優勢,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同時還能把上海服務國內的層次提升到服務國際的層次,“上海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只是上海的機會,還是全國乃至全球的機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