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青島、連云港(601008,股吧)、寧波和上海等大型港口,正因為集裝箱極度缺乏,而導致船舶停泊作業延誤,港口承壓。目前集裝箱新增訂單已經排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以歷史最高單月產量依然很難彌補出口集裝箱需求的缺口。
針對外貿復蘇后出現的集裝箱“爆艙”、“一柜難求”、運費飆升等問題,11月27日下午,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回應稱,自7月以來,中國出口貨量急劇上升,出口集裝箱需求猛增,不論是海運市場還是中歐班列,都出現箱源緊缺、運費飆升、周轉延遲的現象;在中國青島、連云港、寧波和上海等大型港口,正在因為集裝箱極度缺乏,而導致船舶停泊作業延誤,港口承壓。
該協會指出,出口集裝箱短缺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強,國際制造業有向中國回流的趨勢;二是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港口不能正常運轉,散落在全球各地的集裝箱回流不暢,集裝箱在全球的分布出現嚴重不均衡,目前,中國每出口3個集裝箱只能返回1個,大量空箱在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地積壓;三是上半年各船公司(箱東)未能正常預定新箱;四是占全球市場96%的中國集裝箱行業面臨產業鏈供應短缺問題。
該協會指出,中國集裝箱生產企業正在開足馬力保供應,生產工時從單班8小時上升到11小時,標準干貨箱產量8月份較7月份增長100%,9月份持續增長達到近30萬TEU,月產箱量創近五年來最高,并在10-11月持續維持高產出。
該協會發出倡議,建議集裝箱產業鏈企業積極投入穩外貿的行動中,努力提升國際集裝箱周轉效率,通過復航船舶加大集裝箱回空運輸,緩解中國出口用箱的緊缺狀態,做好錯峰運輸規劃,全力保障新箱訂單盡快交付。
“去三返一”,海外空箱滯留嚴重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指出,自7月以來,中國出口貨量急劇上升,出口集裝箱需求猛增。但同時,全球物流效率大幅降低,國際班輪艙位緊張,海運費用急速上漲。不論是海運市場還是中歐班列,都出現箱源緊缺、運費飆升、周轉延遲的現象。
今年“先抑后揚”的市場行情導致國際運輸鏈條出現一系列始料不及的極端狀態,給中國外貿出口帶來較多問題,出口箱源緊張的矛盾從港口、中歐班列用箱滿足率降低,將供不應求的信息快速向物流鏈、供應鏈傳導,到目前已經形成全球性箱源分布嚴重不平衡的局面。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結合行業監控的數據和企業調研信息,分析了造成當前集裝箱緊缺局面的原因,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 全球新冠疫情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強
新冠疫情持續影響著全球經濟發展,各國經濟復蘇不均衡,節奏也不一樣,進而導致國際貿易對中國貿易的依賴有所加強。
首先,疫情導致多國企業復工復產困難。全球大量工廠被迫停產,工人被解雇。復產的工廠也需要加強防疫措施,生產效率下降。大部分國家的市場供應只能通過進口來解決。率先恢復經濟的中國有大量商品外銷,但進口回程的貨品在持續減少,集裝箱運輸打破了原有的到發平衡水平,形成了集裝箱從中國往海外的單向流動,加劇了國內集裝箱的緊張局面。
其次,臨近圣誕節是中國出口的旺季,今年也不例外。大量的節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通過集裝箱運送到歐美地區。前三季度貿易的補償性增長,導致11月的外貿訂單量增長,所需集裝箱數量也相應增加。國外的中產階級因為疫情影響,不能外出旅游和消費,所以加大了裝修房屋,更換家具、家電等方面的消費。據統計,近期中國出口的建材和家具、家電增長迅猛,加上日常出口的日用品,都促成了中國出口量的增加局面。
再次,國際制造業有向中國回流的趨勢。因為中國政府對疫情的有效控制,較早實現了全面的復工復產。而東南亞等國家因為疫情影響和防疫要求,生產效率跟不上,部分制造業回流到中國,也是出口的增加因素之一。
(二) 新冠肺炎疫情降低國際物流流轉效率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介紹,中國出口用集裝箱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滿足,一是港口卸貨之后的卸空舊箱,二是中國造箱企業的新造箱。
集裝箱的買家主要三大類,一是船公司,二是集裝箱租賃企業,三是國內鐵路和物流企業,第三類占比很低,不超過全年集裝箱產銷量的8%。
據統計,通常港口卸空舊箱的存箱規模大約在400萬TEU,新造集裝箱的存箱規模占比10%-20%,每年中國造箱企業總產銷量在200-300萬TEU。港口卸空舊箱是中國出口用箱的主要供應源。
該協會認為,海外疫情導致海外空箱滯留嚴重,降低集裝箱周轉效率,這是目前中國出口集裝箱需求緊缺的主要原因。今年以來中國主要外貿集裝箱港卸空舊箱堆存量隨出口增長和海外調回空箱受限等因素而持續下行,七大主要外貿集裝箱港口卸空舊箱堆存量從2020年2月底約305萬TEU持續降低至10月底的約185萬TEU,10月底較過去五年同期減少26%。
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港口不能正常運轉,散落在全球各地的集裝箱回流不暢,集裝箱在全球的分布出現嚴重不均衡。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介紹,目前,中國每出口3個集裝箱只能返回1個,大量空箱在美國、歐洲和澳洲等地積壓,亞洲地區的集裝箱也出現短缺。如通常60天可返回的集裝箱,現在拖延到100天,租箱費用也上漲了150%左右。集裝箱周轉效率受到影響,市場有效運能受限。
在中國青島、連云港、寧波和上海等大型港口,正在因為集裝箱極度缺乏,而導致船舶停泊作業延誤,港口承壓。而在遙遠的大洋彼岸,歐美多個港口卻由于集裝箱暴增,導致擁堵狀況嚴重。
中國進出口的貨運航線主要達到的是歐美、東盟、澳大利亞等地,這些區域的疫情都較為嚴重,造成港口塞港日益嚴重。多國出現用工短缺,尤其是港口操作人員、拖車卡車司機和相關物流人員嚴重短缺。因感染人數的增加和防疫措施的要求,貨主無法正常從港口和貨場把貨物運出,甚至有些貨物到港后被拒收,造成越來越多的集裝箱無序堆存在港口,這種無序堆存導致航運公司的船舶無法按期靠岸和離岸,也影響了集裝箱的周轉效率。
在中歐班列線路上,因擔心鐵路箱到達歐洲不能及時返回,鐵路部門開始收緊鐵路箱出境,雖然中歐班列以海運箱和班列公司自備箱為主,鐵路箱占比不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用箱緊張。
(三) 上半年各船公司(箱東)未能正常預定新箱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介紹,5月份之前,中國港口后方空箱閑置數量達到歷史高點。面對上半年全球疫情的發展態勢,船公司、租箱公司航運公司對全年行情做出了比較悲觀的預期。大型國際航運公司組成的航運聯盟在疫情期間停航了很多航線,盡管航線在慢慢恢復,但運力緊張并未緩解。
今年1-5月份,中國集裝箱生產企業幾乎沒有新增訂單。航運公司和箱東公司沒有如往年一樣向造箱企業下單新箱生產訂單。通常訂單交付需要3-4個月,船公司和箱東公司通常會提前采購新箱來滿足運輸要求。6月份之后,中國外貿快速恢復,待港口空箱消化掉后,新箱訂單開始急速增加。
(四) 中國集裝箱產能全力恢復但供應短缺問題突出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指出,中國集裝箱產銷量占全球市場96%,形成了全產品線、全供應鏈、全技術能力的產業集群。
今年上半年,疫情嚴重影響到集裝箱制造企業,因為沒有新增訂單,導致大部分集裝箱生產企業停工停產,消減工人數量。工廠復產后不能較快的招聘到新人,如集裝箱工廠對焊工的需求非常大,國家安監部門要求焊工必須持證上崗,而焊工的考證相對較難,造成各箱廠普遍面臨著焊工的短缺。雖然在籌劃用機器人替代焊工,但涉及到生產線的大規模改造,目前并未大規模采用。
上半年,面對訂單急速下降的局面,不僅造箱企業在快速消減產能,集裝箱上游材料供應商也維持低庫存運行,減少了原料的采購和儲備。集裝箱使用的鋼材、地板都沒有正常生產和存量。外貿復蘇的市場信息傳遞導致集裝箱生產企業的訂單信息已經是7月中旬。因木地板需要提前半年的時間備貨,目前,原料短缺矛盾較為突出的是木地板。
月產量創近五年最高,企業訂單排到明年
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介紹,經歷了上半年的訂單低估,集裝箱訂單從7月份開始陸續增加。中國集裝箱制造企業從8月開始大幅提升產量。為了滿足市場的快速變化和用箱需求,集裝箱制造企業已經開足馬力保供應。
根據該協會的監測數據,標準干貨箱產量8月份較7月份增長100%,9月份持續增長達到近30萬TEU,月產箱量創近五年來最高,并在10-11月持續維持高產出。
集裝箱制造各工廠已投入滿負荷生產,采取多種方式促生產。一是生產工時也從單班8小時上升到11小時。二是企業加大了人員招聘和培訓。三是新增設備、改進工藝、提升產能,工廠把單天生產效率提高了60%以上。集裝箱工廠用了不到一個月就從停工停線提速到滿負荷生產的快速轉變中。
盡管多方努力,但目前新箱生產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新增訂單已經排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上游供應商原材料供應還不能滿足,工人職業安全和健康需要保證。以歷史最高單月產量依然很難彌補出口集裝箱需求的缺口。
該協會稱,面對當前外貿出口的大好形勢,各方要以“穩外貿”、“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己任,集裝箱全產業鏈的企業要齊心協力、攻克難題,在保障安全、環保、產品和服務品質、員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地提高國際物流效率,釋放運力,提高產能,為外貿出口保駕護航。
為此,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倡議集裝箱生產、集裝箱港口、集裝箱航運、集裝箱物流服務、多式聯運等相關企業,積極投入“穩外貿”的行動中,并向會員單位提出以下行動倡議:
1. 集裝箱運輸領域相關的航運、物流企業,積極協調境外合作伙伴和境外公司,努力提升國際集裝箱周轉效率。通過復航船舶加大集裝箱回空運輸,緩解中國出口用箱的緊缺狀態。協調貨主和貨代企業,做好錯峰運輸規劃。做好運力和艙位的科學管理,縮短用箱周期,盡可能多的把海外空箱調運回流。
2. 集裝箱運輸相關的港口、陸港企業,提高疏港能力,到達重箱要快裝快卸,高效率完成到港空箱的調配,努力提升集裝箱周轉效率。
3. 集裝箱生產相關企業要繼續提高生產效率,持續挖潛產能,改進工藝設備,增加工人數量,提升工人勞動技能,全力保障新箱訂單盡快交付。集裝箱材料供應企業,要全力保障原材料的供給,避免由于原材料缺貨而影響集裝箱制造會員單位的生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