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人民日報》報道,貴州最后9個貧困縣摘帽,標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正是無數可敬的基層工作者的心血匯聚起來,才讓這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迎難而上:項目帶頭人的決心
楊志琴已工作了20多年,一次機遇,卻讓她的人生有了新的奮斗目標。
今年年初,靖遠縣農業綜合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接到了甘肅省婦聯發來的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母親創業循環金項目招標文件,楊志琴便是五個脫貧項目婦女帶頭人骨干之一。
(圖:楊志琴和女工檢查香菇情況)
甘肅白銀靖遠縣屬國家六盤山區連片特困地區,在國家脫貧攻堅決勝的關鍵時刻,責任就擺在眼前。這次項目旨在為貧困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幫助貧困婦女們走出困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接到文件之后,5名婦女骨干懷著使命感迎難而上,立刻馬不停蹄忙碌起來。經過一個通宵的努力,連夜交出了一份可行性報告。她們成了靖遠縣5個脫貧項目的婦女帶頭人,這些項目分別是香菇脫貧基地、千畝枸杞園、菌棒生產大棚、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愛心惠民超市。
楊志琴最初信心滿滿:“我想好好把香菇棚經營好,把婦女們都帶動起來,讓她們增加收入,也能改善她們的生活條件。”
想法雖是好的,但萬事開頭難。楊志琴負責的香菇種植項目啟動之初,首先就面臨著資金問題。
(圖:種植香菇現場)
2020年4月,靖遠縣從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申請到了400萬元母親創業循環金,資金來源于平安普惠惠農金捐贈,用以扶持靖遠縣5個項目。
楊志琴負責的香菇脫貧項目分配到了80萬元惠農金,主要用于生產資料的購置、婦女就業技能培訓和工資發放。這陣“及時雨”讓楊志琴負責的香菇項目得以順利推進,為項目注入新的血液,也就是這個時候,香菇種植項目才慢慢走上了正軌。
目前香菇棚建成135座,現在已經運營了84座,基地共帶動了周邊286人增收,其中雇傭65名困境女性,她們均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些貧困女性中,有一名叫卓曉英的女工,她是最早一批來到香菇棚基地務工的婦女之一,楊志琴對她的境況最有感觸。
(圖:卓曉英熟練地采摘香菇)
楊志琴仍清楚地記得造訪時卓曉英家里的情景:家里有四口人,她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有一個70多歲的老人常年臥床,還有一個3歲的小孩,所有的家務都落在卓曉英身上。
33歲的卓曉英一邊在基地務工,一邊還得照顧家人。家中老人臥床,難免會有臟臭,卓曉英從不嫌棄,忙里忙外,天天如此,但對于她來說,忙忙碌碌也是一種充實的幸福。
“對現在的生活特別滿意,好得很!”卓曉英一邊說著,一邊熟練地把香菇從菌棒上采摘下來。在香菇基地務工,卓曉英每個月能增加收入3000元,這對于她的家庭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楊志琴說起卓曉英的事,眼里也含了淚,更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沉重了幾分。脫貧項目不僅帶動貧困戶脫貧,更是給這些貧困婦女帶去生活的新希望,婦女們能夠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心中也有了新的光。
當時接到文件的5名婦女骨干中,還有今年27歲的潘婕。
(圖:潘婕在枸杞地工作)
90后的潘婕是大學畢業生,風風火火,闖勁十足。潘婕負責靖遠縣千畝枸杞脫貧項目,因為80萬元的惠農金的注入,規模從最初的200畝擴展到800畝,年收益能達到400萬元。
潘婕在大學里學的專業是旅游管理,朋友圈里的同學們工作生活都風生水起,常常曬著各地游覽的照片。出于對家鄉的深切熱愛,潘婕一畢業就有了回鄉創業的念頭,同學之間只有潘婕選擇了往回走,走回自己的家鄉。
“家鄉是貧困地區,我在這片土地上長大,家人也都在這里。自己作為大學生,出去學習了一些知識之后回來幫助鄉親們,去改變一些人的命運,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
枸杞項目建設之初,年輕的潘婕經驗不足,很多事情都在摸索。小到種植知識,大到市場銷售,潘婕都要從頭開始學習。懷著一股“不服輸”的倔強,潘婕在短短的時間褪去了學生氣,成了獨當一面的“領頭羊”。
責任是心頭最難以放下的牽掛
創業之路總是艱辛的,個中滋味,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切身體會,“責任”二字,格外沉重。因為責任感,楊志琴常常感到焦慮:項目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而是關系到那么多工人的生計。
當初項目建設才有了點眉目,煩惱又接踵而至:把香菇種出來容易,銷售才是最大的難題。一想到這些,楊志琴常常輾轉反側,整夜失眠,但她自己默默扛著這些苦楚,并沒有向家人傾訴。
既然作為負責人,那么只能負責到底,驅使著楊志琴去奮斗和堅持的,就是這份責任感。楊志琴四處奔波談合作的時候,經常很長時間顧不上家人。兒子從六年級到初一,正是升學的關鍵時候,而楊志琴卻實在很難顧上兒子的事,所幸兒子也很懂事,他慢慢地學會了獨立:自己起床,吃飯,上學,都不需要楊志琴操心。
楊志琴有時候抽空回到家,兒子只是問她:“媽媽,別人都能吃到自己媽媽做的飯,我什么時候才能也吃上媽媽做的飯呢?”楊志琴想到這些事,心頭總會涌起一陣酸澀。
(圖:鄉村航拍圖)
其他幾位婦女帶頭人也深知其味:一邊是事業的責任,另一邊是家庭的陪伴,這樣的權衡和取舍最讓她們揪心,但每一次,責任感和使命感都總會戰勝心中的柔情。在艱難面前,她們誰都沒有一絲一毫退縮:“有時候看到霞姐她們那樣的艱苦生活,就會覺得,自己的困難不算什么。”
“霞姐”就是62歲的賈如霞。霞姐在日光溫室蔬菜大棚里務工,她皮膚黝黑,樂觀愛笑,透著西北人的敦厚。她本該安享天倫之樂,但是前年老伴得了腦溢血癱瘓在床,失去了勞動能力,治病又是很大的開銷。兒子在外務工,收入有限。一場意外讓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困境,說起這些,霞姐的眼淚順著溝壑般橫縱的皺紋淌下來。
日光溫室蔬菜大棚這份工作重新點燃了霞姐的希望。說起現在的生活,霞姐破涕為笑:“現在的日子好多了嘛!一年能掙兩三萬元,可以給老頭子買藥,給孫子上學。”
(圖:女工在溫室蔬菜大棚里務工)
幫助困境中的人重燃生活希望,是精準扶貧的深義;幫助艱難的人改變境況,也是這些剛強堅定的創業者們堅持和堅守的初心。
這份初心,潘婕的家人一開始并不理解。潘婕父母是經營著小本生意的個體戶,他們觀念保守,一直希望女兒大學畢業之后去考公務員,結婚生子,過上安安穩穩的小日子,而潘婕卻只想回到這個窮鄉僻壤種枸杞,這超出了父母的認知。
因為觀念的分岐,家里吵過數不清的架,父母說了狠話:“如果你創業失敗,別來找我們要錢。”潘婕性子倔,父母越是反對,她就越想要做出成果來給他們看。
經過了無數次溝通勸說,潘婕只好后退一步:“假如失敗了,那我就全聽你們的。但是眼下趁著年輕先讓我去拼一把,沒試過怎么知道自己不行?”父母這才緩和了態度。
(圖:女工在枸杞地里工作)
潘婕負責的的枸杞脫貧項目,確實做出了一些成績。項目雇傭了60名困難女性,其中有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帶動周邊299人,每戶直接增收1.3萬元。
潘婕負責的枸杞種植基地里,有一名貧困女工,殘疾的丈夫沒有工作能力,孩子又要考大學,學費的問題讓她愁眉不展。當時適逢枸杞豐收季,從4月到7月,在基地務工總共得到了一萬多元的報酬,這名貧困婦女孩子上大學的事才有了著落。
正是身邊這些平實卻又美好的改變,讓潘婕覺得自己的奮斗有了意義。一心撲在事業上的潘婕,對戀愛結婚這些事很淡然。談起對于自己的人生大事的打算,潘婕只是笑一笑:“緣分強求不來,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道理,畢竟‘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嘛。”
堅守希望之光
靖遠縣坐落在黃河的河畔,日夜流淌的母親河見證著靖遠人強韌的生命力,也見證著堅強勤勞的人們奮斗的風雨歷程。
靖遠縣是全甘肅省18個省定深度貧困縣之一。2013年底,貧困發生率為29.05%。靖遠縣以深度貧困鄉村和貧困人口為重點,在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到了2019年,全縣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1.01%。2020年,靖遠縣這5個脫貧項目帶動了文中這些貧困婦女和家庭實現脫貧。
在菌棒生產大棚務工的年輕女工,26歲的賀玉霞原本生活在貧困的山區中,甚至沒有讀過書。扶貧政策讓她的人生發生了改變。
(圖:在菌棒生產大棚務工的女工們)
在政府的幫助下,賀玉霞住進了易地扶貧安置小區,務工的菌棒項目產業園就在住家的附近。她在產業園中務工,每年可以增加一萬多元的收入,顯著改善了家庭生活。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機會,她和所有的務工婦女都能夠獲得相關技術培訓,掌握了營生的技能。
靖遠縣城投、農投公司聯合黨委書記王益說:“項目最大的優點就是關注貧困弱勢女性,通過讓女性參與集體勞動、生產經營掌握創收技能,對帶動家庭致富起了主力軍的作用。同時,女性的生產勞動積極性的提高也能幫助她們提高家庭管理的意識和方法。婦女的精氣神起來了,整個家庭就有了希望。”
冰心曾說:“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只有把群眾組織起來,把思想統一起來,把力量凝聚起來,才能戰勝困難,創造奇跡,朝著共同的目標砥礪奮進。
勤勞、樸實、熱情、上進的靖遠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更好的生活,堅守著希望之光。縱然年齡、經歷、個性相異,靖遠縣5個脫貧項目的婦女帶頭人們互相扶持,帶領著更多的姐妹們走出舊環境的困囿,投入社會勞動,去實現自己更大的社會價值。
助農惠農、幫助弱勢群體,是普惠三農服務社會責任的落腳點。平安普惠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合作,在甘肅白銀靖遠縣脫貧項目中,平安普惠惠農金的注入為希望之光增添了助燃劑,讓光芒更亮,讓心更暖。
平安普惠通過創新模式,切實打通三農服務的通道,為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動力。平安普惠三農服務目前已覆蓋包括甘肅、重慶、貴州、陜西、海南、黑龍江、云南等12個省市,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多種農業類型。截至目前,平安普惠累計向近300位農村合作社帶頭人及農創者提供幫扶資金12,340.5萬元,直接扶持超過800戶貧困戶。
平安普惠三農服務始終不忘初衷與決心,助力將資金送到個體農戶的手中,讓每一位踏實勤懇的勞動者,都能在奮斗中改變命運、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