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是八年前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向13億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建成”意味著目標的真正實現,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宏偉的歷史時刻。
平安普惠三農服務始終與廣袤鄉村相伴,在探索中前進,惠農貸、惠農金、扶貧新農人、涼山“媽媽的針線活”等多個創新性項目的實施,見證了無數平凡人改變命運的不凡歷程。
服務創新:平安普惠三農服務解決小微融資“最后一公里”
城鄉發展不平衡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一大短板,而資金難題是農村發展面臨的一大困難,融資問題仍是制約“三農”發展的重要瓶頸。
自2017年起,平安普惠與公益組織、農擔公司及其他基層組織合作,憑借自身主營業務優勢,建立了“創新三農普惠借貸業務模式”,為貧困地區農村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生產提供借款和創業能力建設服務,擴大小微人群金融服務可及性,踐行平安普惠的企業社會責任。
貴州遵義湄潭縣是國內辣椒的重要產地,以往這里的農戶以自產自銷為主,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規模小,力量有限,“靠天吃飯”是常態。
2019年7月,平安普惠的創新三農產業扶持模式在貴州遵義市上線,為個體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支持。
(圖:楊勝穎手捧辣椒)
單親母親楊勝穎來自湄潭縣,耕耘著祖輩傳下來的30畝辣椒地,但家中拮據基本沒有盈余。受惠于平安普惠三農服務,她獲得100萬元資金支持,啟動規模化辣椒種植項目,資金主要投入于擴大種植面積和相應設備。將辣椒種植基地面積擴大到一百多畝后,她的家庭收入也翻了一番。
楊勝穎的項目以生產辣椒原料為主,兼顧辣椒原料收購,與當地企業達成合作關系,除了改善了自家的生活環境,楊勝穎也為周邊的辣椒種植戶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帶動周邊發展。
針對農戶“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平安普惠依托當地核心企業,為上游種植戶提供資金支持,打通種植、生產深加工到終端銷售的全產業扶持鏈條,打破了過去農村信貸服務的單一模式,搭建金融科技為基礎的開放式平臺。超過兩百位和楊勝穎相似的農戶,受到了平安普惠這陣“及時雨”的幫助和支持。
截至2020年10月31日,平安普惠總體向全國農村發放扶持貸款共11450.5萬元,覆蓋40個縣城,帶動周邊超10000人,覆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多種農業類型。
不誤農時,讓每一位踏實勤懇的勞動者,都能在奮斗中改變命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青年力量:“扶貧新農人”為鄉村注入活力
“鄉愁”是心中最柔軟的牽掛,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永恒基因。
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格局長期制約了鄉村的發展,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無數的年輕人背井離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向城市涌入,一些農村地區甚至似乎在慢慢凋零。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戰略,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不斷完善,廣袤的土地上,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和豐富的創業機會。
一場返鄉創業潮,正在朝中國農村涌去,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超700萬人正走在回鄉創業的路上。
為吸引青年人才投入到建設家鄉的隊伍中,“扶貧新農人”是平安普惠三農模式中的創新探索之一。他們把農業作為職業,懷揣改變農村的愿望,將現代要素投入農村,推動了農業向信息化、市場化、現代化邁進。
村干部設廠生產香菇掛面帶領村民脫貧、退伍軍人返鄉創業種植1100畝水果玉米、大學生回鄉創辦養殖場…這些明明可以過上安穩生活的人們,沒有對自己的身份和見識沾沾自喜,帶著自己的畢生所學和一腔熱血,一頭扎到鄉村中,為更美好的鄉村獻出自己的力量,是當之無愧的鄉村改革踐行者。
(圖:甘肅航拍圖)
平安集團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成立“平安產業扶貧公益基金”,用于建設20個扶貧新農人產業發展基地,將覆蓋甘肅、陜西、江西多個貧困縣,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帶動農戶致富,預計直接受益人數不少于4000人,間接受益人群不少于10000人。
平安普惠在平安集團“三村建設工程”公益項目的基礎上,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上的生態優勢,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進一步推進貧困縣區產業轉型升級,培養和引導本土青年返鄉創業,充分發揮“扶貧新農人”在新興農業技術和新型農業發展等方面的“領頭雁”作用,推動當地優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動力。
授人以漁:讓貧困婦女擁有致富“金鑰匙”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屬于國家14個連片特困山區之一的六盤山區,也是全省18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為了幫助山區村民脫貧,當地政府在縣城建起了安置小區和扶貧產業園,為易地搬遷扶貧的居民解決住房和就近就業的問題。
(圖:卓曉英熟練地采摘香菇)
33歲的卓曉英是安置小區的居民,她丈夫在外務工,而卓曉英除了要帶3歲的孩子,還需要照料長年臥病在床的長輩。和卓曉英的情況類似,安置區的家庭中丈夫大多在外務工,妻子一般無業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一家老小生活拮據,很多女性愿意擁有一份職業,為家庭掙取多一份收入,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2020年4月,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與平安普惠合作發起的惠農金項目落地甘肅靖遠縣,以扶持靖遠縣多個農業扶貧項目,主要用于生產資料的購置、女性技術及營銷技能的培訓和工資發放。
這些項目的落地,讓包括卓曉英在內的近300名女性實現就近就業,為她們的家庭減輕生活負擔,改善生活條件。
受限于教育水平,她們一度被局限于狹小的家庭環境中。項目啟動之后,貧困女性們獲得了穩定的工作和技能培訓機會,她們的家庭收入、生活狀況都實現了明顯改善,更令人可喜的是,她們的臉上開始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笑容。
把“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需要結合當地特色產業,找準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為脫貧攻堅勝利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推動四川大涼山地區的鄉村發展,平安普惠聯合平安集團、經濟日報社等相關媒體策劃了“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
項目于2020年8月啟動,平安普惠攜手中國婦女基金會、經濟日報社,為涼山州100位貧困婦女提供縫紉機等生產資料,并邀請專業院校設計團隊提供設計方案,通過舊衣回收、非遺設計、手工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將扶貧和環保與涼山州非遺文化結合,旨在幫助和帶動當地貧困婦女就地就業創業并增加收益,環境友好的同時達到精準扶貧目的,探索全鏈條閉環扶貧長效機制。
聚焦小微、助農惠農、幫助弱勢群體,是普惠三農服務社會責任的落腳點。以改革創新推進扶貧,凸顯地方特色,幫扶貧困女性就業,為她們提供勞動的機會,用雙手創造更好的生活。
心懷使命:在創新中繼續前行
產業扶貧的目的在于促進貧困個體、家庭與貧困區域協同發展,根植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發生的動因。
在實際中,個體、家庭力量微小,抗風險力量非常薄弱,甚至有很多非貧困戶在發展產業中遇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而落入到貧困中來。
在這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平安普惠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在中國平安(601318)“三村工程”的指導下,始終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商業向善”為核心,圍繞新農村創新產業發展、婦女創業、商業可持續、文化傳承等方向,平安普惠不斷積極多角度探索創新,以科技賦能扶貧,為貧困地區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動力,助力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小農戶脫貧致富。
(圖:種植園航拍圖)
“十三五”時期,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 這些數字背后,是勞動者用汗水澆灌的碩果,也是無數肩負社會責任的企業和個人的成果體現。
通過平安普惠創新性的三農服務模式,全國40個縣域超過10000人獲得了產業帶動的成果甚至直接的資金支持。
另外,2019年3月成立的平安普惠志愿者協會也在用多樣的方式,踐行他們的初心。截至2020年10月,平安普惠志愿者協會的7萬志愿者成員圍繞扶貧、扶弱、金融消費者保護等方向,在全國各地開展了超過1000項公益活動。
其中平安普惠的支教活動已經持續了五個年頭,除了為甘肅牛河當地留守兒童帶去教學設備和物資,更為他們開設人工智能等新興事物的入門課程,通過“新星計劃”讓他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2020年疫情影響下,平安普惠仍未忘記他們,先后為孩子們送去防疫物資和節日禮物。
聯合新浪在線上發起的“錢袋子守護計劃”,也是平安普惠金融消費者保護活動“維C行動”中的環節,全年一共開展超過230場金融知識普及活動,累計為超過500萬人次的金融安全保駕護航。
另外,平安普惠采取以購代捐的消費扶貧路徑,采購各地特色農產品(000061,股吧)總額超過4000萬,為多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打開銷路,助力脫貧致富。
轉眼2020年已到尾聲,這是極不平凡、承前啟后的一年,是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
平安普惠三農服務通過與農村基層服務機構在內的多方協作,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助農模式,充分發揮各自在業務屬性、服務網絡、數據積累、風險管理、科技研發、金融資源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融入各業務環節,以協同方式消除業務短板,為三農人群提供多元化、風險可承擔、體驗便捷的服務解決方案。
服務小微,值得信賴,是平安普惠三農服務始終不忘的初衷與決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