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歐洲(包括歐盟和非歐盟國家)直接投資達105.2億美元,同比增長59.6%,為增幅最大地區。 ]
除安全審查外,近期歐盟正醞釀針對外國補貼采取立法舉措。譬如在具體部門如電信、5G等方面出臺針對性措施,這些預計都將為中國在歐投資制造更具不確定性的投資環境。
針對上述現象,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12月3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注意到,近期歐盟及其有關成員國計劃出臺針對外國投資的限制性措施”。
高峰表示,中方始終認為,保持市場開放,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推動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我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個人類共同敵人的時候,各國更應攜手共克時艱,避免設置新的貿易投資障礙,避免以各種理由對外國投資采取歧視性措施。
推動中歐雙向投資健康穩定發展
高峰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希望歐方能夠恪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與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歐雙向投資健康穩定發展,這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經濟復蘇。
根據歐盟中國商會今年9月發布的2020年建議報告,相較2019年問卷調查結果,在歐中資企業對歐盟營商環境綜合評分由73分降至70分,對營商環境總體評價略有下降。近60%受訪企業與機構認為歐盟整體營商環境“略有下行”,10%受訪企業與機構認為“顯著下行”。從營商環境細分維度看,受訪企業和機構對歐盟政治、經濟和產業環境及人才環境三方面評價較2019年下行。
疫情期間,歐盟及一些成員國仍延續較保守和嚴格的外商投資和安全審查等,推進保護性舉措,引起部分中國企業擔憂。譬如,在歐盟委員會倡導進一步強化外資監管后,西班牙在一天內就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意大利擴大了其“黃金權力”(Golden Powers)制度的管轄范圍,外商對醫療、食品和金融服務業的投資被納入監管;德國和法國也加大了對衛生行業相關交易的審查力度。
與此同時,歐盟也在醞釀針對外國補貼采取立法舉措。
歐盟中國商會稱,在數字轉型和5G問題上,歐盟部分成員國據歐委會行政指令落實5G安全工具箱戰略和技術措施時,在未發現技術標準方面有任何實際問題的情況下,將有些非歐盟國家供應商列為高風險企業。在網絡安全審查方面,歐盟雖未明確點名將中企列為安全威脅,但對中企持保守和謹慎態度,將給歐盟帶來時間和機會成本,影響通信市場活力和供應鏈全球領先性,是一項“雙輸”行為。報告建議,歐盟應考慮遏制網絡安全政治化傾向,為數字化領域在歐中企及其他外資企業創造更公平透明的監管和采購環境。
中企在歐洲實現數量與規模雙重提升
歐盟中國商會表示,盡管歐盟營商環境略有下行,中企在歐發展步伐并未放緩。一方面,中國企業的歐洲業務實現了數量與規模雙重提升:中企在德、意、荷等國企業數量自2013至2019年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0%;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經濟產值貢獻、輸出專利數后來居上趨勢明顯,2013~2019年在德、意等國投資對應經濟產值復合增長率已超30%,在歐盟申請專利數復合增長率達 20%,在外資企業中遙遙領先,為歐盟帶來經濟產值和先進技術等實質收益。
中國企業還拉動歐盟就業。報告中被調研企業本地員工平均占比達72%,近一半企業九成以上員工為本土員工。華為和中興在歐洲創造了約2萬個本地就業崗位,間接工作機會高達30多萬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盡管在歐中企出現經營困難,但95% 以上企業未在當地裁員。調查結果還顯示,如歐盟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60%中資企業將計劃增加對歐投資,近20%中資企業將計劃“大幅增加投資”,這有望進一步拉動歐盟就業。
在投資方面,日前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下稱“公報”)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歐洲(包括歐盟和非歐盟國家)直接投資達105.2億美元,同比增長59.6%,為增幅最大地區。
公報顯示,中國對歐洲地區投資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7.7%,較上年提升3.1個百分點。主要流向荷蘭(38.9億美元)、瑞典 (19.2億美元)、德國(14.6億美元)、 英國(11億美元)、盧森堡(6.9億美元)、 瑞士(6.8億美元)、意大利(6.5億美元)等國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