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熱度不斷攀升,金融科技的落地也不斷呈現。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 得益于前期金融科技的廣泛布局和深入應用,我國基礎金融服務成功實現了“非接觸”和“不間斷”,為抗疫情、穩經濟、促復蘇做出了積極貢獻,也為世界其他國家貢獻了中國經驗。但與此同時,伴隨著該新金融出現的,包括數據信息的風險、智能系統的風險、混業跨界風險等暴露亟需有力而及時的監管。
在12月9日,由平安集團和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聯合舉辦的“平安大講堂·解讀金融新趨勢”活動中,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院長楊再平一再強調,新金融需要新監管,即使是高科技,也不是排斥、逃避金融監管的理由。
(圖注:12月9日“平安大講堂·解讀金融新趨勢”現場)
楊再平表示,科技改變了金融的很多方面,包括業態、業務(包括支付業務、存款業務、貸款業務、資管業務(例如智能投顧))、保險、貨幣(例如數字貨幣)、業務模式(例如現在的直銷銀行)、市場(銀行間的市場、批發零售市場)、風控等。
以上這些在科技的作用和助推下所形成的新金融,楊再平強調,伴隨著金融科技所出現的新風險,包括技術應用的風險、數據信息的風險、智能系統的風險、混業跨界的風險、影子銀行的風險、權益保護的風險、網絡詐騙的風險、甚至還有通過虛擬的洗錢風險,“ 面對這些風險,一定要有監管”。
“首先,監管是公共必需品,金融科技伴隨新的風險,所以不能沒有監管。任何做金融的都必須要遵循金融的客觀規律,遵循金融的行業規則,接受金融監管。”
“同時,做金融的還要認識到,有效的具有公信力的金融監管也是受監管金融機構所提供金融產品最有價值的背書。做金融,如果是在監管的框架下,那么你的公信力肯定會增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監管也是一種服務的話,那么要把金融監管看成金融工作者所做的增值服務,你做的金融產品的增值服務。因此,我們要認識到金融監管是社會必須的公共品,而且是有利于金融從業者的公共品,所以我們不能排斥它,沒有理由排斥。高科技也不是理由”,楊再平表示。
(圖注: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院長楊再平)
然而,金融科技畢竟是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產生并且發展的,對于監管而言,或許也應該充分應用科技的力量來開展對金融科技的新監管。
“我們也要認識到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始終是金融發展的普遍存在的一對主要矛盾,我們要不斷的有金融監管,金融創新在前面,金融監管跟上來,不斷的兩者形成金融發展的歷史”,楊再平表示。
對于新監管,或許區塊鏈等技術會提供一個全新的監管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長江學者楊東表示,可依托先進的科技手段,構建科技驅動型監管。楊東舉例稱,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的“以鏈治鏈”即“法鏈”,監管者通過實時透明的共享賬簿,能夠在結果惡化之前就予以識別和回應,甚至可以將合規機制直接內嵌到區塊鏈系統之內,有助于金融領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管。
(圖注: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長江學者楊東)
楊東認為,區塊鏈技術不僅能夠作用于監管。科技在金融行業的滲透和應用,離不開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發展,在數字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區塊鏈的作用日益顯著。“如果說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是河流,區塊鏈技術就是河床,沒有河床的底層基礎,就不會有河水的流動。區塊鏈技術的成熟,使得真正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邁向一個智能化的時代,也標志著人類社會走向數字文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