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健康領域如何實現“一碼通行”“一碼通用”
——訪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隨著“互聯網+健康醫療”的快速發展,醫療、金融、交通等多個領域相繼推出了“健康碼”“金融支付碼”等諸多信息碼,卻因為互不通用的信息壁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百姓使用的困難。就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記者專訪了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
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
2020年,面對新冠病毒的侵襲,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多地先后借助疫情健康碼作為百姓通行的憑證。
就職于北京某企業的王華,借助北京健康寶出入公共場所,但近期因出差去外地,必須依靠當地疫情健康碼并提供相關的行動軌跡后,才能出入公共場所。各地疫情健康碼難以互認,讓一些經常出差的人士感到煩瑣,增加了時間成本。
“健康碼互認的難點主要是各地疫情防控形勢和政策的不同。”毛群安指出,此前各地依托全國一體化平臺,一直在探索推廣疫情健康通行碼互信互認應用,作為在交通卡口和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務機構的通行憑證。
12月10日,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出臺《關于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要求各地要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明確跨地區流動人員健康碼信息在各地區可信可用,切實方便人員出行和跨省流動,實現防疫健康碼統一政策、統一標準、全國互認、一碼通行。
疫情期間,老年人這一并不熟悉智能手機的群體,出行因為無法提供健康碼,受到了較大影響和限制。目前,我國老年人口大約2.5億人。對此,毛群安指出,可采取識讀身份證、出示紙質證明、親友代辦或一人綁定多人防疫健康碼等替代措施。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應當在入口處增設無健康碼綠色通道,配備人員幫助查詢防疫健康碼、協助手工填寫完成流行病學史調查,縮短等候時間,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更加細致適宜的服務。
加快推進居民電子健康碼規范應用
在我國,每家醫療機構都有自己的就診卡,為了方便患者就診,近年來逐步過渡到用身份證或醫保卡就診的趨勢。但是還存在“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問題。
《通知》明確,各地要按照國家制定發布的統一技術標準規范,加快推進居民電子健康碼規范應用,重點解決醫療健康服務“一院一卡、互不通用”問題。
“鼓勵各地以普及應用居民電子健康碼為抓手,推進實名制就醫,探索以身份證號碼為主索引,其他證件號碼為補充,加強居民衛生健康身份標識與使用管理。”毛群安強調,推動居民電子健康碼替代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卡,拓展在診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慢病管理、在線信息查詢、健康教育、血液管理等領域的使用,逐步實現衛生健康行業內一碼通用。對老年人、兒童等群體,要合理保留線下人工服務,切實解決智能技術障礙。
據了解,福建的居民電子健康碼“多碼協同”應用項目已經完成14個省屬醫院的應用建設,覆蓋全省3680多萬人,實現了一部手機在全省實名制就醫,實現跨域通行通用和健康醫療信息共享的索引載體,減少了實體卡的成本和不便。
推進跨部門“多碼融合”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不同部門存在多碼、多卡卻不融合的信息壁壘。
《通知》要求,加強相關醫療機構業務信息系統改造對接,加強部門間協同配合,推動居民電子健康碼與金融支付碼、市民卡等“多碼融合”應用,在不同部門“卡”“碼”可切換的基礎上,加強信息互通、業務通辦,方便群眾使用。
據了解,浙江正在推廣電子健康碼的“多碼協同”應用,實現“電子健康碼”“醫保結算碼”“金融支付碼”的“多碼協同”創新應用。
毛群安表示,鼓勵各地探索利用統一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入口,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的有效融合應用,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同時,通過“多碼融合”的追溯管理,在“三醫聯動”中逐步實現醫療就診記錄、費用清單、電子處方、電子病歷、醫療費用結算記錄等有效監管。
(光明日報北京12月12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3日 04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