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創新醫藥正在快速變革與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重大新藥創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陳凱先日前在一論壇上透露,“在過去十年間,中央財政共投入近200億元支持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其中針對創新藥物的投入占比超過一半。”
據陳凱先介紹,自專項實施以來,已經有近60個1類新藥獲批,填補了相關疾病領域的用藥空白,為解決百姓重大疾病用藥需求、緩解百姓“看病貴”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他還表示,未來通過“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激勵機制,將能讓更多本土企業研發出適合中國患者的診療方案,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患者的治療格局。
陳凱先表示,新藥研發市場正在向個性化藥物和精準醫學的方向發展,根據個體攜帶的遺傳信息制定針對病人需要、為個體量身定做的個性化預防、診斷、治療方案的醫療模式,這是遺傳藥理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發展帶來的一場革命。
他援引數據稱,全球銷售排行榜排名前30位的“重磅炸彈”級的藥物通常有效性也僅為40%至60%,絕大多數藥物大約三分之一的使用者不能取得滿意療效,六分之一患者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藥物的平均安全有效率僅為50%。
在美國,機構PMC統計顯示,2014年至2018年期間,FDA共批準了69個個性化藥物,比例由21%上升到42%,同期FDA批準的腫瘤個性化藥物的數量顯著增長,占個性藥物總數比例的近一半,涉及18種適應證。
2018年,全球藥品研發支出總額為1790億美元,同比增長6.5%,預計2018至2024年間,全球藥品研發支出將以3%的復合增長率持續上升;此外,2018年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的貢獻率有所上升,已跨入第二梯隊,其中上市前研發占比7.8%,上市新藥數占比4.6%。
不過陳凱先也指出了中國新藥研發面臨的問題。“我國的新藥研發靶點過于集中,這是因為我們對靶點的研發投入還太少,這是我們今后提升的方向。”
過去幾年來,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在全球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張芳寧表示,今年年初至今,中國已申請臨床試驗的創新藥數量達到217個,其中56%為小分子藥物,還有少數的細胞療法、融合蛋白以及雙特異抗體與抗體偶聯藥物。
麥肯錫數據還顯示,自2016年以來,中國生物藥創新管線穩步增長,臨床試驗申請創新藥數量兩年增長率達到32%,今年生物科技公司對臨床批件對貢獻率達到了半數以上。
根據麥肯錫的統計,過去4年,超過30家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港股和中國A股市場上市,其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包括百濟神州、再鼎醫藥、傳奇生物以及天境生物。
這些生物藥器上市以來市值也不斷創新高。
以再鼎醫藥為例,該公司股價今年以來從30美元左右上漲至目前的約108美元,漲幅超過230%。今年9月,再鼎醫藥在香港二次上市,成為首個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的中國內地生物制藥公司。
再鼎醫藥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未來每年再鼎醫藥都將有1至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進入臨床階段,同時每年實現1至2個新藥或者適應證獲批上市。”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生物醫藥已經從“引入授權”向“對外授權”發展。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生物制藥巨頭艾伯維公司(AbbVie)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天境生物達成一項總額接近30億美元的授權協議,艾伯維將向天境生物支付1.8億美元預付款及2000萬美元一期臨床里程碑付款,用于在全球開發和銷售天境生物的一款CD47單抗藥lemzoparlimab(TJC4)。這項授權協議也刷新了中國創新生物藥的對外交易紀錄,成為一起“世界級的交易”。
天境生物創始人臧敬五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形成趨勢,把中國的創新真正推到了全球。希望今后新藥研發有快速的發展,讓中國創新生物藥在全球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高的地位。”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陳白平認為,生物醫藥公司未來也會呈現出強者越強的趨勢。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于中國擁有巨大的患者市場,未來具有將創新藥價格大幅下降的潛力,這將使得跨國藥企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與投資。“如果中國的生物藥企能把國外高價藥的價格降下來,并且在中國擁有廣泛的可及性,那么中國低價的創新藥產品,未來是有輸出全球的能力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