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醫療設備企業正在中國經歷它們的好時光。
第一財經記者近期采訪的卡爾史托斯、蔡司集團等多家德國醫療設備公司表示,它們在中國市場正在經歷其他市場所未見的增速。這種快速增長,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它既有賴于中國經濟的成長和總體醫療開支的增加,也離不開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長期、耐心的投資。
制造業是德國的名片,中國廣闊的市場和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為它們提供了適宜生長的土壤。在中國開啟國內國際雙循環之際,這些德國醫療設備公司在華投資熱情不減。數家德國醫療設備企業擴展了投資版圖,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擁抱中國市場,這將為其長遠成長打下基礎。
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市場貢獻了公司全球近16%的銷售收入,卡爾史托斯中國董事總經理楊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卡爾史托斯是一家成立于1949年的德國公司,它既是內窺鏡的發明者,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內窺鏡設備公司。
如果從這家德國家族企業2006年落戶上海張江算起,它用了14年的時間將中國變成了它的第二大市場。現在卡爾史托斯在中國有500名員工,產品覆蓋全國超過4700家的二級、三級醫院。
內窺鏡已經是外科手術必不可少的工具。按照種類劃分,它可分為硬式和軟式內窺鏡,前者主要用于腔體(腹腔、胸腔等)診療和手術,后者則主要適用于人體內自然管道(喉管等)的檢查。
內窺鏡領域的技術進步照亮了微創手術的發展道路,它使醫生在很多情況下不必打開病患的身體,只需要通過1~2厘米的切口即可開展手術。這大大減輕了病患承受的手術痛苦,也縮短了病患術后康復時間。
美國是醫療開支最大的經濟體,它也是卡爾史托斯等醫療器械市場的最大市場。中國在醫療領域的開支則在快速增長,政府衛生支出從2003年的1117億元增長超過13倍至2018年的16339億元。
這拉動了器械廠商的增速。楊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卡爾史托斯在中國市場的增速遠遠高過其他國家,增速接近美國的兩倍。
感受到這種增速的還有德國的蔡司集團。蔡司集團早在1957年便已經進入中國,這家公司在中國生產和銷售醫療診斷和治療設備、工業質量解決方案,以及開發顯微技術等。
在疫情之前,中國已經是它增速最快的市場。疫情期間,中國一躍而成蔡司在全球的最大市場。
即便沒有疫情影響,蔡司在中國市場的收入最終也將超越美國。蔡司的中國區總裁兼CEO Maximilian Foerst在進博會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疫情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以醫學影像見長的德國西門子醫療同樣見證了中國市場的不斷增長。今年疫情期間,西門子醫療的X光和CT設備需求量爆發性增長。西門子醫療在全球取得的增量蛋糕中,中國貢獻了最大的份額。
投資熱情不減
在中國硬式內窺鏡市場取得超過四成市場份額后,卡爾史托斯希望在華業務再進一步。
12月9日,卡爾史托斯的中國區總部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它耗資2.65億元的中國總部大樓也已落成。
卡爾史托斯的亞太總部建筑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由兩幢4層大樓組成,滿足行政辦公需求的同時,還配置模擬醫院和培訓中心,以及采購、物流、售后維修等工作空間。據楊梅介紹,上海總部是卡爾史托斯在亞太地區最大的一筆投資項目。
新設施的落地,有望幫助楊梅和卡爾史托斯實現目標:從競爭對手那里搶市場。
在硬鏡市場,德國卡爾史托斯是主導者;在軟鏡市場,日本的奧林巴斯是主導者。據楊梅介紹,它在中國硬鏡市場大約占據46%的市場,剩下則是奧林巴斯等。中國本土的品牌還沒能成為主要的競爭者。
“我們管這里叫‘技術的大腦’,希望引進更多的人才,把技術落在本地。”楊梅表示,中國人才豐富,國家政策又非常積極,卡爾史托斯需要做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斗志”。
蔡司集團同樣在加大中國本土的投資。Maximilian Foerst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蔡司在加大其位于廣州、蘇州和上海的產能。據記者了解,蔡司集團正在規劃其下一個五年的在華發展。
“中國對于整個全球的研發和制造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門子醫療副總裁浦崢嶸表示,西門子越來越多的中高端的產品開始在中國做生產和研發。
中國也已經成為西門子醫療大型醫療設備舉足輕重的生產基地。它的生產基地分布在上海、廣州和無錫等地。中國是西門子醫療的CT等大型設備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同時也是它重要的生產基地。
目前西門子醫療在華所產CT設備的七成用于出口,浦崢嶸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正在成為高端醫療設備的制造中心。
西門子醫療在上海的CT新基地已經完工,而它投資30億元人民幣建設的診斷設備基地預期將在2023年投入使用。
德國醫療設備公司在中國的成功,有賴于長期和耐心的投資,以及對中國發展政策的洞察。在完成對中國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大致布局之后,它們已經著手深潛基層市場。不過這并非易事,縣級醫院的醫生往往難以得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醫生的成長資源和手術技能,這也妨礙了先進醫療器械的落地。
“中國真正醫療下沉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和關鍵因素,就是培訓、培訓再培訓和普及、普及再普及,”楊梅說,“如果有一天全中國的縣醫院醫生都能得到一年一次的好的培訓機會,我認為中國的微創事業才能真正地起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