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社區團購深受自媒體熱評,再一次成為行業話題王。
前有虎嗅轉發《互聯網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vshicai8,作者:楊昇),后有快消品行業自媒體號納食發布《別再降價了,社區團購巨頭們!》,多家媒體就社區團購紛紛發表評論,一時間將社區團購推到風口浪尖,朋友圈被話題攻占。
兩篇文章雖出自不同媒體,從消費者、渠道商不同的角色和角度出發對社區團購進行闡述,但評論方向如出一轍。通篇來看,文章對互聯網巨頭進行了大量的發問、指責與呼吁。
“經銷商成最大受害者?”
“很多企業因價格戰造成利潤過低而倒閉”
“別亂了,請社區團購巨頭們恢復正常價!”
“資本奪走無數賣菜小攤販的生計,這是不道德的。”
“大家都團購買菜了,那些靠賣菜為生的小攤販怎么活?”
“賣菜這點兒小事,你們費不著這么拼,給民生留點兒空間吧。”
“社區團購賣得不是本區,而是輻射到本市、本縣。竄貨、亂價,跨區,周邊的經銷商沒有一個日子是好過的。”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么社區團購現在又“火”了?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為一場突發的疫情。
社區團購新用戶1分錢就可以買到超市幾十塊錢的物品,這個價格十分誘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為了搶占市場,巨頭們大力拉新、發放高額補貼。連小區的老阿姨們都已經學會如何薅大廠們的羊毛。社區團購“亂戰”其實并不陌生,猶如昔日的“電商N國殺”、“O2O百團大戰”、“共享單車之戰”等,每當一個新消費熱潮崛起,就會引發新一輪互聯網戰役。導致原本不太關注社區團購的網友,也因為近期朋友圈頻頻轉發的虎嗅、納食等媒體刊發的評論文章,不得不加入到這場唇槍舌戰中。比如這樣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網友對于“社區團購”大體存在三類觀點:
第一類,認為社區團購值得研究和布局,盡管現在還無法判斷這個市場的規模和贏家。
第二類,不太看好社區團購,因為早在2018年這個模式就火過一陣,過去兩年其實沒有太多新東西,是個技術含量偏低的業務。
第三類,社區團購“不講武德”,這是“搶小商販生意”的業務,很不道德。
而爆文作者以及后續納食等媒體呼吁,基本上都是不偏不倚地奉勸巨頭回歸理性競爭。
一向聚焦科技與創新資訊的虎嗅站在普通消費者、同是媒體人的角度在文章中表示,互聯網企業用高效率的手段對各行各業的改造也和對外開放差不多,國家必須要有管制,必須要循序漸進。發達國家經常對大企業祭出的反壟斷懲罰,恐怕也有這個考量,社會的機會和好處不能讓少部分人壟斷了,畢竟每個人都得要靠吃飯活著的。那些互聯網巨頭們,真的應該多干點兒有利于人類發展和未來的大事,你們掌握那么多資源,大事你們不干誰來干?至于怎么賣菜這點兒小事,你們費不著這么拼,給民生留點兒空間,也是為自己保留未來。
而作為食品行業頭部自媒體的納食選擇站在巨頭對立面,為粉絲渠道商聲援,文章末尾表示:“隨著電商和社區團購的雙重夾擊,如今線下的實體店的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消費者罵超市,超市罵經銷商,而廠家業務員在一旁看著,也很無奈,不管這些社區團購巨頭們這場戰爭要打多久,作為平臺的上有廠家和下游經銷商們都在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納食希望這些巨頭們能盡快停止平臺補貼,把價格放正常一些,給本就生活不易的經銷商們多一些活路,在搶地盤的的同時不要剝奪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壤!”
我們要學會拋開冗余的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互聯網的一貫做法,打補貼戰、價格戰,快速獲取用戶,搶占市場,用十分野蠻的方式擠兌存量入局者,一旦成為領導者時,那些補貼、低價等福利不復存在,甚至是漲價或者先漲價后打折制造優惠假象等套路。對于新物種,我們很難不去質疑巨頭入局社區團購的目的,到底是賦能這個行業讓其更好的發展,還是要搞亂這個行業最后壟斷,收割韭菜?
滴滴、快滴的出現,讓出租車司機幾度與無證駕駛的“滴滴”發生沖撞,眼前的“口水戰”是暫時的,相信不久的將來必然會爆發大矛盾。大家奉勸巨頭回歸理性競爭的同時,還要告誡那些即將被革命的“受害者們”要努力奔跑,武裝自己才能捍衛自己。
*本文整理自公開信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處理,文章內容不作為任何投資參考。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豫鑒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