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第一財經研究院主辦的2020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品鑒會在北京召開。其中,由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領銜微眾銀行團隊所著的《分布式商業》一書榮獲“2020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榜單書籍”獎項。
該書凝聚了微眾銀行近六年來的數字化實踐中總結的科技智慧與商業思考,為關切創新商業模式和前沿科技技術的讀者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也因此獲得了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原行長李禮輝、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伙人車品覺、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第一財經研究院院長楊燕青、 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裁王輝軍等專家的聯袂推薦。
集中式模式與規模經濟亟待轉型 科技發展提供新的路徑選擇
書中首先對商業世界中迫切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揭示了集中式模式與規模經濟受制于管理效率與能力下降、寡頭壟斷引發社會問題、要素投入邊際收益遞減等三大弊病。特別是在2020年之后的“新全球化”、“雙循環”等新形勢下,集中式模式與規模經濟已形同強弩之末,轉型刻不容緩。
作者認為,近十年內移動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分布式技術、智能化技術等蓬勃發展,讓人類慢慢走進了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的新時代,也隱約地為人類指明了未來商業變革的趨勢和方向——分布式商業,即一種由多個具有對等地位的商業利益共同體所建立的新型商業模式,是通過預設的透明規則進行組織管理、職能分工、價值交換、共同提供商品與服務并分享收益的新型經濟活動行為。
書中詳細闡釋了前沿技術將如何推動新型商業模式的轉變。一方面,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讓海量數據(603138,股吧)變得觸手可及和易于收集,進一步地,在云計算、邊緣計算等算力基礎設施和人工智能、安全多方計算、數據挖掘等算法技術的輔助下,商業主體可以構建起基于數據、算力、算法的新型信任機制,作為傳統集中式信任機制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通過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還可以實現信息或信任的可信傳輸,從而進行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信任傳遞。因此,在這種新型的信任機制和信任傳遞能力之下,多方參與、共享資源、跨越國界協作的分布式商業模式便具備了現實基礎,成為新的商業路徑選擇。
解構分布式商業模式典型特征 預見新商業時代轉型戰略
其后,該書深入解構了“分布式商業”模式的顯性特征(多方參與、松散耦合、自下而上、共享資源、智能協同、激勵相容、模式透明、跨越國界),并通過一系列經濟學理論來論述其價值主張。另一方面,作者從七大核心要素:勞動、資本、土地與空間、知識、組織管理、數據、技術,以及這些要素的組合形態來說明其運行特質。并通過零售、金融、政務、醫療等多個領域的生動案例,說明了分布式商業在現實場景中的應用。
在企業通往分布式商業模式的轉型戰略上,該書也提出了戰略、組織、管理、產品等方面需要重構的思考。作者認為,在市場、技術以及制度的驅動下,企業的商業戰略、結構、技巧、文化等隨時間而演化。面對這樣的范式轉移,每一個有意擁抱分布式商業的企業組織應該從三個維度出發變革自己與重構戰斗力:第一,定期審視和調整適應新戰略和結構;第二,要定期打破推倒現有的成功安排以重構組織,以反映出技術的動力變遷;第三,既要學會在原來產品和技術上深入挖掘,也要學會去探索新產品和技術,通過這樣的“雙重靈活性”,適應于下一波技術浪潮。
由于世界政治和經濟局勢可能會變得更加復雜,不確定性進一步提升,商業的韌性因此變得至關重要。分布式商業模式通過松散耦合、自下而上、智能協同等能力或特征,可以加強商業韌性,提升全局的響應速度、迭代速度和應變能力,進而降低風險與成本。
馬智濤最后表示,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十字路口,微眾銀行希望有更多認同分布式商業理念的組織和個人,將其應用到構建新型社會治理模式的實踐中,筑就一個更有彈性、更具備可持續發展特征的新型經濟和社會關系,推動人類文明走上新的臺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