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由中國金融出版社主辦、《中國金融》《金融博覽》《金融博覽·財富》雜志承辦的“中國金融品牌年會暨第三屆中國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賽”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此次案例大賽共有179家金融機構報送了343個優秀品牌案例。年會最終頒發了品牌傳播年度案例獎(創意表現方向)、品牌傳播年度案例獎(媒介創新方向)、社會責任年度案例獎,整合營銷年度案例獎、用戶體驗年度案例獎、企業文化年度案例獎,“手機號碼支付”案例特別獎、“中融普惠”年度案例特別獎、聲譽管理年度案例獎、年度人氣品牌案例獎,以及“中國金融年度品牌大獎”。
來自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財務公司、互聯網金融等金融業各行業協會、金融機構、高校及研究院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就新發展格局下如何為中國金融品牌賦能、實現中國金融品牌的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金融品牌實現“由大變強”紛紛建言獻策。
中國金融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蔣萬進在致辭中表示,今年5月10日,中國金融出版社啟動了第三屆中國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賽。三年來,我們的大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一重要論述作為指引,把展現中國金融業的責任擔當,弘揚中國金融業的品牌文化,增強中國金融業的文化自信作為活動宗旨。同時,大賽為金融機構和業界同仁搭建了一個金融品牌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打造了一個被金融業認可和肯定的評選活動,培育了一個專業、權威、有影響力的金融大賽品牌。
本次活動學術支持單位領導、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史建平在致辭中指出,在當下所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取得公眾的信任和認可既是金融業品牌建設的重點,更是金融業乃至社會穩健發展的關鍵,因而金融機構的品牌建設工作具有深遠意義和溢出價值。每年的中國金融品牌年會,既是經驗的分享,也是思維的碰撞,拓展了行業的視野,也提供了合作的機會,勢必成為中國金融品牌建設的重要平臺。
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協會黨委委員、副秘書長周更強在致辭中,分享了他對金融品牌建設的幾點認識和體會:一是金融品牌建設需要以文化為基礎,增強金融品牌的綜合價值。他強調,每一個品牌都是一個特定企業文化,甚至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通過文化自信,打造品牌自信,加上有效的大眾傳播和市場推廣,助力實現“驚險的一躍”,從而確立金融機構的市場占有和市場地位。二是金融行業要立足社會責任,展現金融品牌的溫度與關懷。他指出,好的品牌一定是有社會性的、有溫度的、有關愛的,對于與社會民生、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金融服務來說,更是如此。三是搭建交流平臺,加強合作,共同提升金融行業品牌價值。
在主題演講環節,與會嘉賓圍繞金融品牌建設做了精彩發言。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以“金融品牌的力量”為主題,談了他對金融品牌的深刻感悟。圍繞品質與品牌的認識方面,李禮輝指出,品質是品牌的基礎,打好品質的基礎,金融品牌就能夠產生市場效應和經濟價值,也能夠產生知名度和排他性,還能夠產生美譽度和差異性;同時,數字經濟時代的品牌,在具有更大覆蓋面的同時也有更大的脆弱性。就如何提升中國金融的全球競爭力方面,他還強調,一方面我國要加快實現核心硬件和核心軟件技術的自主自立,補充短板;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技術路徑,完善底層技術架構和應用場景設計。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母基金專業委員會主席、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以“數字化的品牌和品牌的數字化”為題,深刻闡述了數字化與品牌、金融之間的交互影響。王忠民認為,數字化對品牌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在當今這個時代,沒有品牌不被數字化去替代,沒有品牌和領域不因數字化而產生新的場景、新的需求,這可以稱之為“數字化的品牌”;同時,數字化為品牌提供了一個迅速擴張影響力的最快最好的方法,即借助數字化,品牌的影響力可以迅速穿透時空,形成直線式的上升和發展之勢,這又可以稱之為“品牌的數字化”。他還指出,將數字化的邏輯進一步應用和擴展到金融領域時,即數字化的金融品牌,會使金融的品牌效應在數字化的邏輯和金融的邏輯共同作用下大放異彩。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孫祁祥,圍繞“創新與金融品牌建設”,談了她對金融品牌的幾點體會和思考:第一, 創新的前提是敬畏客觀規律,不能在違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搞所謂的更新和改變。第二, 創新需要尊重和滿足約束條件,對于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創新,約束條件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但都應當遵循合規合法、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第三, 對“創新”活動不僅要觀其形,更要察其果,社會在倡導、鼓勵和支持創新的同時,必須謹防出現和杜絕名為創新、實則危害實體經濟、損害百姓利益、阻礙國民經濟發展的活動,否則后患無窮。
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黨委副書記、總裁李會鋒,以“搭平臺 聚合力 推動農信品牌建設高質量發展”為題,結合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自身豐富的金融品牌建設實踐,對“農信銀”特色品牌建設進行了深度介紹。他強調,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在金融服務日趨豐富、金融產品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打造優秀的金融品牌,對于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推廣、金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金融行業的整體形象塑造與長遠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AGE艾加國際總裁蔣濤圍繞“文化戰略就是頭部戰略”這一主題,運用艾加自己梳理出的 “五位一體”戰略模型,即文化基因、文化圖騰、文化密碼、文化行為、文化資產五位一體的分析模型,結合青海農信社的經典案例,對金融機構品牌建設和形象打造進行了具體介紹和經驗分享。他強調,在數字經濟時代,由于競爭更加激烈,企業更加需要樹立“頭部意識”,在消費者心目中,必須要建立起行業第一第二的印象,成為頭部品牌,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的發展。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長王曉樂以“金融業的品牌免疫力與文化抵抗力”為題,指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金融行業產生了一些聲譽風險問題。對于金融企業來說,有效的解決之道是內外兼修,即增加企業的品牌免疫力和文化抵抗力。他指出,做好品牌免疫力有三點是特別關鍵的,即“兩化一感”——年輕化、個性化、信任感。在個性化方面,王曉樂強調,今年發生的大量風險相關案例中包括個別銀行的案例甚至引發了區域內的一些較大的風險,這都與銀行品牌的個性化不足有著強烈的關系。關于如何獲取信任感,王曉樂提出,抵御過去談到的一系列風險的關鍵所在,還是要打造品牌的免疫力。對于文化的抵抗力,過去在危機中,有一些企業可以迅速反應和調整,能夠轉危為安,就得益于好的企業文化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案例分享環節,金融機構獲獎代表圍繞金融品牌的建設做了精彩的案例介紹。
中國光大集團扶貧工作辦公室主任趙保富以《 “小診室解決大難題”——光大集團定點扶貧縣援建社會責任案例》為題,對光大集團遠程醫療項目助力攻克脫貧“頑癥”的優秀案例進行了詳細介紹。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白楊博士,以《郵儲銀行華潤通聯名卡——雙親節“為美好生活加分”整合營銷案例》為題,對該行的營銷案例進行了介紹,對于金融企業如何做好品牌傳播提供了借鑒。
大會還對金融品牌案例大賽的獲獎單位進行了頒獎。
與前兩屆品牌案例大賽相比,本屆金融品牌案例大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自今年5月10日大賽正式啟動以來,大賽組委會共收到了來自179家金融機構的343個案例。相較上一屆大賽,報名機構增加了49家,案例增加了83個,涵蓋了國內金融業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各重要機構,包括許多全球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G-SIBs,機構和案例的數量均有顯著增加。報名截止后的四周時間,《中國金融》《金融博覽》和《金融博覽•財富》雜志的三個微信公眾號發起了人氣品牌投票活動,總票數達到了39萬多票,對大賽的廣泛傳播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