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8日電 題:《楊成長:今年的經濟增長,三因素起重要作用》
在今年的經濟增長中,三個因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金融和財政的雙寬松政策。有人說我們的增長速度比較穩健,不像美聯儲無底限寬松,但不要忘記兩件事。一是不要忘記美聯儲再寬松,也只能寬松美聯儲的資產,它不像中國可以做到四個口子同時放水。今年,我們信貸增長多了幾萬億,政府發特種債1萬億,赤字債1萬億,專項債3.7萬億,信用債、企業債的發行大幅增加,股權融資也大幅增加。所以,我們和美聯儲不一樣,我們可以直接影響干預,同時資金直接流向企業、社會與居民的直接通道。因此,如果把這四個口子同時考慮進來,今年融資總量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二是不能只看同比數據,如社會融資余額、銀行貸款的同比增長數據不應直接與過去相比。原因很簡單,基數變大了。社會融資余額前幾年統計的口徑是通過金融機構向企業、居民的融資。后來,我們把企業專項債、地方和中央的債務加入統計。社會融資余額增加1個百分點,比過去就要多增加一萬多億的量。正因為如此,這兩個變化使我們看到,今年的復蘇用政策驅動來說不算太確切,流動性驅動的復蘇和債務驅動性的復蘇比較明顯,這就導致我們受金融影響特別大的領域復蘇比較快。比如金融業本身。
第二是股權市場。股權市場中,今年大家關注到了互聯網和科技。互聯網和科技這一輪的上升帶動著整個互聯網產業,也包括疫情之后的線上經濟的發展。
經濟增長中,在前面走的是互聯網、金融和房地產三個平臺型產業。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確實拉大了金融和實體、房地產與實體、互聯網與實體原來存在的發展差距。
第三,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受到巨大的波動,中國是今年全球金融市場中最安全的,所以無論是直接投資還是吸引外資,我們都實現了相對較好的或者說最好的增長,這對經濟增長有推動作用。中國是供給復蘇在前,需求恢復在后,消費的恢復比較慢。而全球其他國家是需求恢復很快,供給恢復很慢,這給我們創造了巨大的出口增長機遇。
現在看明年,我們會遇到幾個問題。一是現在有很多人主張,政策還要持續寬松下去,但我們要認知到政策寬松帶來的負面效應在今年已經充分體現了,比如部分地區房價的結構性上漲力度較大,股票市場上的結構性上升幅度很大,信用市場利率波動也比較大。
二是物價。現在多多少少地出現了所謂“沒有溫度的發燒”。從2015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CPI和PPI對比比較即期都發生了紊亂。2016年開始,上游能源資源大幅度上漲,然后又出現雞瘟、豬瘟病等一系列情況,CPI和PPI已經與供求關系出現脫節現象。現在無論是從資產價格、能源資源價格,還是從消費品價格來看,都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三是出現了很多風險點聯動性強的情況。比如資本市場股市總體是健康的,但存在結構性估值過高的問題;房地產存在結構性漲價過高的問題;金融市場出現信用問題;以及今年在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環境下,中國匯率和利率市場出現大幅調整的情況。所有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碰撞在一起。所以,還是要牢記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對外部發展環境和發展方式,以及面臨的問題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且不可測性。我們可能不得不放棄一些傳統的同比環比的數據比較,從一些新的視角去看問題。(中新經緯APP)
(本文根據楊成長12月17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月度數據分析會”上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楊成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