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日發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將對影響或者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進行安全審查。就在一天前,美國總統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對外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額外的信息披露要求。消息一出,便有外媒認為,中美這兩個最新監管審查令“劍指對方,雙方再次交手”。甚至有輿論認為,中方此舉旨在“反擊美國嚴審中企”。
這實際上是對中國有關做法的誤讀。中美確實幾乎同時在監管領域采取了大動作,但兩國的做法并不可同日而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與美國專門針對某國企業不同,中國是在合理運用國際通行規則。
外商投資安全審查是國際通行的外資管理制度。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陸續推出或完善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美國出臺《外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歐盟出臺《外國直接投資框架條例》,澳大利亞出臺《外商投資改革法》,德國、日本分別修訂《對外貿易和支付法》《外匯與外貿法》,英國正在制定《國家安全和投資法》。中國出臺《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只不過是順應了這一趨勢,是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國家安全的體現。
反觀美國,對中企打壓早就到了毫不掩飾的地步,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據路透社今年9月統計,截至當時美國政府已將275家中企列入所謂的“實體清單”。最近一段時間,美方還在不斷拉長制裁中國企業的單子。美國商務部18日將共計77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國公司、高校或個人。
其次,與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不同,中國旨在有效維護國家安全。
中國自2011年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但防控安全風險的籬笆還需扎得更密更牢。倘若監管水平遠低于開放程度,不僅可能會導致宏觀經濟不穩定,甚至可能危及國家經濟安全,釀成災難性后果。因此,對于外商投資關系國防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領域,依據《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開展安全審查,有助于填補監管空白。
反觀美國,濫用國家力量、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的行徑已是路人皆知。美方針對中企有不少指控,卻是在拿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對有關中企作“有罪推定”,扣上的都是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根本經不起外界的檢驗。
第三,與美國開保護主義倒車不同,中國致力于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
對中國而言,沒有安全保障的對外開放不可持續,只有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防控,才能更好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中國基本國策。中國最近剛剛與亞太14國達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這正是中國致力于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明證。中國推出《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并不是對包括美企在內的外企下“逐客令”,而是要統籌積極促進外商投資和有效維護國家安全。
反觀美國,通過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來打壓包括中企在內的外企,恰恰是本屆美國政府奉行保護主義的一個例證。在現如今的世界,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貿易,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抬頭,貿易投資受到壁壘阻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瀕臨斷裂。美國無疑在其中帶了“壞頭”。
▲12月11日,一輛無人集裝箱卡車在唐山港(601000,股吧)碼頭工作。(新華社發 劉滿倉攝)
美方有關做法,戳穿的是它所謂公平競爭的虛偽外衣;而中國有關舉動,旨在為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駕護航。兩者相較,高下立判,又怎能混為一談!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