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科技創新再次重大部署,要求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
中國科技創新具有舉國體制優勢,應該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重要院所高校國家隊作用,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解決一些關鍵技術與卡脖子等問題。中國在這些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經驗,比如在航天、高鐵等領域。但是,在舉國體制發揮作用的領域,大部分擁有一個獨立的國有體系,比如高鐵技術的創新發展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鐵路體系基礎上,包括鐵路部門、生產制造企業以及專業院校、研究機構等,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統一體系,航天領域也是同樣的情況。
擁有這種獨立的完整的體系可以自上而下系統性地部署創新工程,可以組織和發動整個體系內部的資源重點攻關,協調推進,企業也不用過多考慮市場應用機會,屬于體系內循環。但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來自市場應用領域,而且也不存在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獨立體系,比如半導體產業,必須自上而下整合產業資源,由一個部門領導產業鏈企業與應用企業、高校院所、國際合作等,跨部門協調推進,在尊重市場的基礎上發揮舉國體制。目前看,我們還缺少這樣的組織與指揮體系,從一些地方政府不顧自身條件爭相布局半導體產線就可看出,競爭水平不高且產業政策的領導力不足。
科技創新必須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由企業家根據市場需求,組織創新資源。會議提出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中小企業是創新活力的主要來源,但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大型企業引領,扶持產業鏈形成豐富而專業的產業生態。比如蘋果公司憑借大的創新基因和卓越的供應鏈管理引領了3C產品的產業鏈發展,蘋果與供應商相互成就,共同進步。
但是,中國能夠起到引領作用的大企業數量還有待增加。一方面,像中國鐵路這樣的央企能夠起到產業引領作用,但其產業鏈相對封閉,體系外的中小企業想參與其中有一定困難;另一方面,市場化的終端大型企業數量有待增加,尤其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一些領域主要核心零部件、材料和軟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過進口提升產品質量與安全性。因此,在產業鏈當前發展水平的前提下,發揮相對大型企業的作用,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尤其是給予產業鏈上中小企業商用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科技創新仍需重視兩個方面的優化與改善。一個是來自央企國企方面,比如高鐵、航天等領域,其成功在于有一個自上而下的核心指揮體系,但是在其他市場化產業領域具有跨部門、跨地域以及跨行業等特點,不同部門、地區以及行業之間有一定的溝通協調成本,除非有一個高層次的指揮體系能夠高效組織和協調,否則,僅僅依靠企業或者某個單一部門組織,效率可能會比較低。同時,還需提升這些央企、大型企業的開放性與引領作用。
另一個挑戰來自市場。中國市場經濟在逐步深化發展的過程中,公平競爭規則還需進一步完善,一些企業之間存在不良競爭的情況,合作精神有待加強。事實上,不管是美國還是日本企業,他們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包括相互專利授權,也就是說,美日大型企業不僅向產業鏈企業傳遞創新知識和標準,相互之間也有橫向合作。在中國,縱向的產業鏈合作中供應鏈企業地位尚待進一步提高,橫向企業之間目前則以價格競爭為主。
因此,中國科技創新首先要體制創新與管理創新,最大程度組織和發揮創新資源的潛力,強化產學研以及企業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實現跨部門、跨地域與跨行業的無障礙銜接,提升央企、大型企業的開放性與引領作用,形成有機的國家創新網絡。這些舉措終究會推進創新效率的提高,步入良性循環。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