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會議提出,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今年經濟受疫情沖擊后,需求不足矛盾比較突出,需求恢復的速度明顯慢于供給,目前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上看,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因此,明年要抓好擴大內需工作,把供給和需求的動態關系調整好。
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作為追趕型經濟體,中國更加重視供給,即生產端。此后又形成以GDP為導向現象,投資與生產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長期的主要動力。在這個過程中,過高的儲蓄率也促進了中國出口規模日益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不以GDP論英雄,要求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率。因此,走上了強化供給側質量的道路,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抑制經濟脫實向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與此同時,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戰略。
在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突飛猛進的過程中,不管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有利于促進投資和生產,而在優化收入分配、消費者權益保護、協調發展與發展共享等方面存在短板,這個短板隨著經濟發展的持續而增大,同時,又會因為供給側面臨艱難的改革而影響到分配和消費:收入增長與消費增速放緩等。
投資和生產均由個體項目落實,各級政府和企業都可以融資投入,但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是群體目標,投入更宏大,難度更高,需要長期持續投入,因此,缺乏可以低門檻實施的切入點。事實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依法調節高收入,降低政府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等目標,往往為了維持經濟穩定運行影響實施效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公布的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國民年均休閑消費為5647元(人民幣,下同),個人休閑消費開支在1001元至3000元的占22.7%,3001元至5000元的占10%,5001元至10000元的占11.1%,超過10000元的占11.8%,有44.4%的人一年休閑消費開支在1000元及以下。這意味著有近一半的國民年均休閑消費開支在1000元左右,顯示出大部分人消費能力較低,這也與社會收入水平所相符的。
發展是第一要務,只有發展才會有就業,蛋糕才會做大,才有了優化分配的基礎。但是要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過去工作當中主要強調經濟增長,從而依賴投資手段,但是經濟增長不等于發展,發展是要兼具效率與公平,是全面發展概念。在經濟上要由需求驅動可持續發展,如果不重視分配公正,造成大部分人消費能力不足,就會陷入產能過剩與債務過多的困境。
美國也存在重視資本而輕忽分配的問題,自動化與全球化導致美國貧富分化加劇。美國當前的政治經濟困境也迫使其精英開始反思,過去美國政策制定過多的看重企業集團的意見和利益,使得其產業空心化以及貧富差距拉大,因此,拜登及其團隊提出正在“重新平衡不同主體的權重,給予消費者和工人更多的權重,他們不是公司的主要股東”。同時要讓自動化技術替勞動者服務,而不是替代他們。
就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也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每個人增加一點公共服務投入就是一個巨大的投入,但是,不能因為投入巨大而行動緩慢,關鍵是一點點落地,提高支出效率,一步步有效積累。比如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普惠性幼兒園的設立、社區養老設施的投入等等,每年建成一批就會積少成多。
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意味著發展是為了人民,構建新發展格局更要依靠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我們需要建立更加平衡的社會關系,重視勞動者和消費者,彌補工業化與城市化突飛猛進產生的分配短板,完善再分配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目前更要關注民生領域的商品與服務價格,避免價格增速超過收入增速,削弱普通居民的支付能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