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的兩頭婚近日登上的熱搜,這種新的婚姻形式不屬于男娶女嫁和女招男入贅范疇,雙方婚后依舊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的婚姻形式陸續出現,這根源于當代年輕人婚戀觀念和擇偶標準的變化。今年,受到疫情的沖擊和影響,社會大眾的情感認知和社交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疫情過后,當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念和擇偶標準會有哪些變化呢?新鮮出爐的有緣網《后疫情時代大眾婚戀觀報告》向公眾揭示了時下年輕大眾新的情感剖面。
年輕人更向往婚姻,老鄉成最大加分項
隨著各口徑的統計數據中適婚人群結婚率持續走低,當代年輕人不愛結婚的論調甚囂塵上,而今年5月,有緣網發布的《“后浪”婚戀觀報告》顯示,年輕人從主觀上并不抗拒婚姻,且超過70%的受訪對象認為30歲時進入婚姻的最佳年齡。但同時,超八成的受訪人群拒絕為了結婚而結婚,這也可能是出現目前年輕人不愛結婚表象的原因。
據有緣網《后疫情時代大眾婚戀觀報告》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人群表示向往婚姻,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一定的婚姻焦慮,其中有約20%的受訪者認為自身的婚姻焦慮較大程度受到疫情的影響。有緣網兩性情感研究院資深情感導師李宏超表示,在疫情這種大災大難前,以情感為紐帶的家庭關系具有更大的抗風險能力,能夠為家庭的個體提供更多安全感,而在當前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而言,婚姻關系仍然是最緊密的家庭關系。
在擇偶觀念方面,有緣網此前婚戀報告顯示,當代年輕人崇尚“新門當戶對”,三觀、經濟條件、興趣愛好成為擇偶最重要的三個標準,其中包括消費觀、性愛觀、生活習慣觀念在內的新三觀成為兩性關系協調的關鍵因素。而基本超過兩成的年輕人認為經濟條件也是婚姻締結的重要因素。但在后疫情時代的此次調研中,雖然新三觀以45.3%的占比持續領跑擇偶標準,但經濟條件已從此前的兩成占比提升到近四成,約37.6%的受訪者認為物質條件影響擇偶。
這一變化很大程度也是受到了疫情影響。在相對平穩的環境中,“有情飲水飽”一度是婚姻關系的主流論調,而在遭受過大的環境變動后,愛情和面包的論調也重新被審視,更高的經濟條件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而同時,認同婚姻也是經濟契約的受訪者比例超過7成。
對于是否異地戀的接受程度來看,超過7成的人表示完全拒絕,僅有6.8%的受訪者能夠完全接受異地戀,異地來帶來的脆弱和無助感在經歷疫情后被進一步放大,對于異地戀的接受程度在整個社會層面也發生了大幅的回縮,整體擇偶觀念趨向于保守。此外,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表示,“老鄉”成為擇偶中的重要加分項,“同鄉”這種老套的地緣關系也在疫情后成為擇偶熱門。
線上云相親成首選,直播相親首青睞但未滿足需求
在當前的社會婚戀環境中,線上婚戀早已成為主流解決方案之一,但此前,不論是置信度還是期望值,親朋介紹/線下相親機構均高于線上婚戀,但在疫情中,整個社會的社交行為大幅度線上遷移,這一習慣變化并為隨著疫情過去而發生改變,有緣網《后疫情時代大眾婚戀觀報告》調研顯示,疫情后,線上婚戀成為了大眾人群認為最重要的婚戀解決方案,且隨著線上婚戀形態的個性,對于線上婚戀的置信度也有了極大提升。
有緣網調研結果顯示,線上婚戀超過親朋介紹(33.4%)、線下相親機構(12.3%)成為43.7%受訪者首選的婚戀解決方案,而對于為什么選擇線上婚戀,45.3%的受訪者認為線上婚戀效率更高,33.2%受訪者認為線上婚戀社交壓力小。而反觀年輕人對線下相親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不反感到謹慎選擇,其中主要原因為功利性太強(33.4%)、壓力大(30.1%)、效率低(22.7%)。
有緣網兩性情感研究院資深情感導師李宏超表示,疫情期間,線下社交的停滯使得大眾完全向線上遷移,而隨著疫情消失受限于各種客觀環境或大眾心理的限制,對于社交尤其是婚戀社交,人們仍更傾向于線上達成。此外,當前泛娛樂化的婚戀社交平臺能夠為用戶帶來多維護的情感滿足,線上婚戀的婚戀邏輯是從相識-相知到相愛,壓力感較于線下相親大大降低,而用戶在尋找社交對象的同時能夠獲取不同程度的情感陪伴,找對象不再是任務,而變成了一種滿足和享受。
此外,直播相親等新興的線上婚戀模式,極大地提供了線上婚戀的置信度,也成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線上婚戀的發展趨勢,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受訪用戶的認同,超過54.3%的受訪者認為直播相親將成為未來線上婚戀的主要模式。但同時,有超過65.2%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直播相親模式未滿足其需求,主要問題在于當前直播相親以一對一為主,上麥機會少且單個嘉賓所占時長較長,如果上麥嘉賓不符合自己擇偶要求,需要進行長時間等待,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都過高,效率有限。
近年來,作為國內領先的移動大眾婚戀交友平臺,有緣網一直在研究年輕人的婚戀觀念變化和婚姻情感關系變遷,希望通過大眾婚戀觀報告的數據調研和邏輯反推,能夠幫助更多的單身大眾青年男女樹立正向的婚戀觀念,讓社會和婚戀企業能夠更懂年輕人的婚戀需求,以便于幫助他們更好地邁向婚姻、享受婚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