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艾琳
[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瑞士百達集團高級合伙人德普蘭塔。他對記者表示,計劃先從“走出去”的QDLP出發,建立在中國的品牌和資質,并將海外資產配置能力帶給中國投資者 ]
第一財經日前從相關監管人士和資管機構處獲悉,上海已啟動新一輪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額度發放,包括瑞士資管機構百達資管(Pictet)等正式取得QDLP試點額度。首批獲得新額度的外資機構意欲何為?疫情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將如何影響資管業?
針對此輪QDLP額度背后的故事以及外資將如何搭乘中國“金融雙向開放”的班車,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專訪了瑞士百達集團高級合伙人德普蘭塔(Renaud de Planta)。他對記者表示,計劃先從“走出去”的QDLP出發,建立在中國的品牌和資質,并將海外資產配置能力帶給中國投資者;在“引進來”方面,下一階段也不會排除在中國申請成為WFOE PFM(外商獨資企業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資質并進一步申請成立公募基金,但布局仍需循序漸進。
QDLP是上海于2013年先試先行的創新項目,使一大批國際資管巨頭“嘗鮮”中國市場。接近監管的人士日前也對記者表示,2016年后開始在中國備案成為WFOE PFM的外資中,幾乎都起步于上海QDLP試點,當前5家申請成為獨資公募基金的外資(貝萊德、路博邁、富達國際、聯博、范達)多數也參與了試點,因此試點起到了孵化作用。
不同于過去幾年獲得QDLP額度的資管巨頭,瑞士百達資管所屬的瑞士百達集團是成立時間最久(215年)、獨立非上市(采取合伙人制)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機構。截至2020年6月底,集團所管理及托管的資產總值達5890億美元,是歐洲頂尖的私人財富和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這次新一輪QDLP也吸引了更多希望“嘗鮮”中國市場的外資巨頭,百達就是典型。相比起過去,這一輪的新意在于,額度批復提速,此前獲得額度的機構在用完額度后可隨時再次申請,且單家額度較前更為靈活。機構可通過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計劃投資海外眾多不同標的,但QDII僅針對公募型機構,而QDLP是外資私募業務的關鍵部分,通過QDLP募集的資金可投到海外母公司的基金中。
盡管百達在上海的WFOE此次沒有選擇直接備案成PFM、在中國募資并投資境內市場,而是選擇通過QDLP在境內募資、投資境外母公司更有優勢的產品,但德普蘭塔對記者表示,事實上百達對中國資本市場已非常熟悉,并且是最早一批申請RQFII的機構,同時也通過滬港通、債券通和直接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來布局中國股債市場。另外,通過QDII計劃,百達也與在內地運營業務的國際銀行開展合作。今年7月,百達推出其首只北向互認基金“瑞士百達策略收益基金”。
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面對激烈的本土競爭,外資開始尋求走QDLP的捷徑,以此來避免直面中國的本土競爭。但這并不準確。“中國內地的本土機構競爭激烈,但我們先從QDLP開始,這是因為要建立在中國的品牌和資質。到了第二階段,我們也不會排除申請PFM、公募基金等機會。作為長期投資者,我們一直耐心、循序漸進地推進中國戰略。”
談及未來中國投資者或能通過QDLP產品接觸到的海外投資策略,德普蘭塔表示主要有四大策略——主題投資策略、絕對收益策略、多資產策略和新興市場配置。
需要關注的是,疫情導致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低利率,權益投資因而變得愈發重要,這將改變資管行業;同時,股市中輸家和贏家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就如2020年科技股和價值股之間的差距,因此投資指數的趨勢可能會改變,主動選股將成為關鍵;此外,中國將成為關鍵的機會。德普蘭塔表示,目前看到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債的需求越來越大,盡管近期部分指數公司因一些原因刪除了幾家中國公司,但這些公司的敞口在指數中并不是很大,也不會影響主動投資者加碼中國的決策。
無論是法人銀行、券商、資管,在中國展業的外資機構若要成功,耐心、持續的資金和人力投入是不二法則,而近兩年入華的資管巨頭深諳此道。
事實上,眾多新入華的資管巨頭也曾開拓了多個新興市場國家,并都成立了公募基金,因此它們對于中國市場的挑戰早有預期。
當前中國的外資機構圈不斷壯大,若要談差異化競爭之道,德普蘭塔認為獨立性是最大的特點,這使得百達投資戰略的可持續性更強。他稱,百達過去200多年來都堅持永不涉及投行業務、永不上市、永不并購的理念。不涉及投行業務的目的是保證機構和客戶間的利益沒有沖突;永不上市和并購是為保證不受外部股東的壓力喪失獨立性。
最新評論